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东方网丨张蕴岭:亚洲再出发:新发展与新文明

来源:东方网  |  作者:张蕴岭  |  发布日期:2021-02-05


编者按:

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崔钟贤学术院共同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海论坛2020”年会,日前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以“亚洲再出发:展望未来十年”为主题,以线上线下形式,邀请600多位来自全球各界精英云聚论坛。作为论坛协办方,东方网·东方智库独家受权发布论坛内容。以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的论坛演讲。

图片说明:“上海论坛2020”年会现场(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迈向新发展、新文明的亚洲

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图片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上海论坛。我们这次论坛的题目是“亚洲再出发”,我想了一下,什么叫“再出发”呢?所以我就提出来两个自己的定义:第一个是新发展;第二个是新文明。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的观点。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东亚。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是“亚洲”,那为什么重点谈东亚呢?在新发展和新文明中,我觉得东亚会起着扩散、引领与导向的重要作用。如果要认识这样一个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东亚发生了什么。

二战以后,东亚经过了整合,首先是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自80年代开始,由政府参与经济的发展构建,推动了市场的开放,形成了开放下的经济发展新战略,那就是参与国际经济,参与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快速地发展自己。在这中间,日本经济率先实现了战后的复苏,后来就起到了引领作用,形成了东亚地区的“雁型”发展模式。到90年代初,世界银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亚洲经济的“奇迹”。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词,“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强调了在开放发展中政府的重要作用。这就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格局。

到了90年代,中国经济在加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加速发展,从原来的日本引领的“雁形阵”到中国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链接中心”。有人称之为“世界工厂”,但我觉得用“链接中心”比较好。中国经济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调整和重构了原来的经济结构。尽管中间发生了1997年的经济危机,但是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即“10+3”合作框架的产生,东亚经济进一步开放,形成了地区性的生产网络,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这就形成了北美、欧洲、东亚这样一种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

但是这种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危险的平衡”。什么是危险的平衡?一是东亚的生产非常严重地依赖于外部市场的支撑,即东亚生产,北美(或在一定程度上加上欧洲)消费,这样一种架构支撑了增长的整个框架,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即不稳定。二是中国经济虽然增长很快,形成了“链接中心”、“加工工厂”,但是内部消费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没有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中心。三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沿袭了传统工业化的生产范式,接替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这等于是传统落后的产能的扩大。虽然实现了增长,但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费,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急剧生长,带来了不可持续的问题。

同时,从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开始,到特朗普总统实行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破坏了原来的“危险的平衡”。也就是说,外部的需求市场发生了改变,东亚这种依赖于外部的增长发生了问题。我本人一直参与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东亚自贸区的构建、论证等过程。原来的FTA主要是强调开放,市场开放度越高越好,零关税、零干预。但是东亚因为自己经济的发展模式,加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所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专门签订了一个合作条款,这在过去的FTA构造中是没有的。东亚逐步地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构建的“10+1”的五个自贸区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又进一步讨论,能不能把分散的框架构建成一个整体的,这就是今天我们刚刚签署的RCEP的一个最初的考虑。简单地把五个“10+1”变成一个统合的,这实际上是一个重构。所以东亚重构了“开放+合作”的新机制。

我记得我们当初刚刚签署东盟自贸区时,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和我开玩笑称,“这才不是自贸区呢。”我说:“这是亚洲的FTA。”例如我们当时提出了早期收获(Early Harvest),这也是我当时调研了各个东盟国家后,发现他们没有信心,大部分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经历了1997年的经济危机,所以想搞一些先期开放,尝试一下能否从加入这个网络中获得好处,所以我们就把这一诉求加入了构建FTA的过程中。

中国也逐步认识到传统发展的范式是没法持续的,所以中国也在逐步进行调整,开始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后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直到“新发展理念”。我们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双循环”,立足国内和内外链接的双循环系统。我认为双循环系统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拉动和调动国内的需求能力,二是加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中国成为一个消费和研发、创建的中心,才有可能逐步成为驱动东亚地区创新的中心。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赶上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原来那个传统发展模式中积累的很多问题得到逐步化解,同时迈向一种新的发展范式。东亚赶上了这一场调整,有了新的发展希望。

这几十年来,我们享受了开放发展的好处,所以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它契合东亚的文化价值观。有了这样一种均衡、可持续、包容的新的发展,东亚可以借助新的科技革命来加强新理念的引导,创建一个新的发展范式。同时,考虑到人口,考虑到增长动力,这种发展范式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亚洲未来十年的发展是可期的。

下面我谈谈“新的文明”。同样,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东亚发生了什么。近代东亚被卷入了帝国殖民争夺的漩涡,很多国家被殖民,战乱不止。二战以后发生了一些剧变:一是亚洲国家走出了殖民,实现民族国家的独立;二是国家间的关系从混乱、对抗逐步实现正常化。尽管冷战时期,亚洲产生了分裂,但东亚也有新的发展,在逐步进行调整,即东亚的合作意识的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东盟,东南亚国家由少数几个国家发起,以冷战的对抗为起点,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把合作的重点由政治转向了经济,构建了东盟的开放发展的架构;二是把不同制度、不同背景、不同关系的国家逐步纳入到地区合作框架,从最初只有五个国家,到今天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加入了这一地区合作框架。

更重要的是,东盟的这种合作不同于欧洲,它是基于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展的,就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合作共生的东盟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亚洲范式”。这一发展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东盟还以己为中心构建了“10+1”,同时它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东盟的TAC是自己制定的,大家必须遵守,同时也欢迎开放邀请其他国家来签署并遵守这个规则。

我们回顾人类历史,经历了从不文明到文明,到欧洲构建的文明。但是欧洲构建的文明中有一个致命弱点,这就是后来导致了殖民、帝国争夺的我称之为“争斗型的文明”。总有一些国家要失去,总有一些国家要争夺霸权、争夺主导,形成了一种主导型的个别国家强者为胜、胜者为王的文明。我们看到,这种文明尽管有助于构建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的世界秩序,但也同时引起了非常多的问题。欧洲合作创建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的模式,但欧洲合作是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再不合作就没有欧洲了。欧洲成功之后,并没有完全放弃原来形成的这样一些价值观和认定导向。

东盟发展的模式不同,这种模式是基于不同来创建一种框架,把“不同”融合到一个合作性的框架,我称它为“合作文明”。“合作文明”的基本认定就是合作共生、合作共利、合作发展,这就与我们中国现在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是契合的。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就是“共处”、“共生”。有了共处共生,才有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东盟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合作文明”,这与我们过去、近代的文明都是很不同的。东盟没有认定一个敌人,其他的所有过去都有认定敌人。东盟就是把大家都拉进来,用TAC的办法让大家共同遵守,变成共同的规则,实现合作共处。

这样一种新的文明对于东亚、东北亚地区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我开始也说过,东亚的发展会有导向力、影响力、扩散力,我觉得对于整个亚洲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孕育着一种人类基于合作共生的新的文明的开始。这个文明构建需要多长时间?东盟走了40多年,逐步走向共同体。还有一个新的发展是,中国崛起之后,主动宣布,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争霸,不称霸,不走传统大国争夺的道路。过去没有一个大国自己主动宣布这么多高的标准,这一切都预示着亚洲迈向新的文明。

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