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上海科技报|聚焦全球多重挑战下亚洲的应对

来源:上海科技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2-11-30

11月25日,以“全球多重挑战下亚洲的应对”为主题的“上海论坛2022”年会举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高校、学术机构、企业、政府和媒体等的嘉宾和代表参加论坛,共论未来亚洲发展。


上海论坛是由复旦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大型国际学术论坛。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让·雅克·拉丰基金会荣誉主席让·梯若尔,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西班牙前外交部长及前欧盟与合作部长、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前办公室主任阿兰查·冈萨雷斯,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美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傅立民,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协会创始人、印度尼西亚外交部前副部长、印度尼西亚前驻美国大使迪诺·帕迪·贾拉尔,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王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郑宇发表主旨演讲。


让·梯若尔在讲话中围绕“应对多重全球挑战的亚洲对策”这一主题,指出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不平等、教育不足、创新乏力、债务积累等多重问题。他强调,应对多重挑战,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相关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世界既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成果,也需要提防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因此,各国应加强合作,重点推动绿色科技的研发资助管理,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从而建设一个共同利益优先的美好未来。


阿兰查·冈萨雷斯表示,亚洲在应对多重全球挑战时,可以遵循中国古人“以实则治”的智慧策略,面对地区紧张局势,亚洲各国应积极采取缓和政策,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同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优先事项。她强调,亚洲各国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应考虑做对中国和他国都有利的事情,面对未来,亚洲应秉承“开明自利”的精神。


傅立民表示,实现区域力量的包容性、平衡性的基础一直存在,各国需要共同商议、产生共识,才能保持各地区间力量的平衡,实现中国与邻国的共同繁荣。他表示,东盟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开放,中国也已成为其所有邻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为加强未来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中国未来可以进一步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并通过这些机制认真考虑和探讨各国利益诉求。


迪诺·帕迪·贾拉尔强调,亚洲在过去几十年的成就令我们自豪,东南亚各国间的互信持续增强,秉持不结盟政策,保持外交政策制定的自主性。东盟成员从五国扩大为十国,全球其他区域可以学习借鉴东南亚国家间克服冲突、加深合作的良好做法。


王丰在发言中聚焦东亚各国生育率下降的普遍趋势,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东亚各国的个人福利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人们变得更健康、更长寿、更自由,能够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各国亟须改变以人口增长驱动劳动力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为适应这一新趋势,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合作创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以及具有普遍支持性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


郑宇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包容性经济增长背后有三大驱动力:与持续经济增长相伴的广泛经济转型、社会福利的扩大、精准扶贫。他认为,我们可以从亚洲和中国的经验里,找到重塑全球社会契约的方法。我们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长期、可预测的经济治理;采取前瞻性策略,推动数字化、绿色转型;加强干预措施,减少经济不平等和增强社会包容性。重塑全球社会契约的核心是全球共同发展,发展应当面向全球所有人,需要多边机制来保护各国共同利益,寻求共同发展。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将为人类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繁荣注入新的强大动能。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个不断发展、繁荣、稳定、充满活力的亚洲,符合全球各国、地区和中国的共同利益。复旦大学将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同各方在科技、人文、环保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贡献亚洲智慧。


开幕式上还发布了6份《上海论坛2022主题报告》和6份《复旦智库报告》。本届论坛设有“国家与经济发展:亚洲与国际比较”“亚太地区企业ESG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与挑战”“提升金融机构个人数据治理,促进数字金融良性发展”“增长新动能和普惠金融”等5场高端圆桌论坛。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