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主任
首先,我要热烈祝贺上海论坛成立20周年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能够在这个享有盛誉的论坛上作为健康领域的倡导者发言,我深感荣幸。
我谨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在50个成员国的支持下,刚刚开始作为欧洲和中亚区域主任的第二任期。此次我应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的邀请访华,肩负着深化合作的使命。昨日我们进行了长时间富有成效的会谈,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与欧洲间的协作关系。
当前,中国在全球卫生领域的领导地位及其在卫生外交中的作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若有人问我为何专程前来深化合作,我想引用一句中国古谚: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值得信赖的伙伴携手共进。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卫生体系的若干特点。该区域拥有最多的成员国——53个成员国,涵盖低收入、中等收入及高收入国家。我们将分析现有优势与待改进之处,更重要的是,分享我们对合作机遇的见解。
该区域涵盖50个成员国,人口近10亿。虽然多项健康指标表现优异,但昨日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主持人告诉我:“我们原以为欧洲区域一切进展顺利,但听完报告才意识到同样面临重大挑战。”的确,该区域全民健康覆盖水平较高,但我想重点指出几个与中国面临的相似挑战。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15岁以下青少年人口,同时生育率急剧下降。这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我所说的大势所趋。
第二大趋势是气候变化。我常说气候危机就是健康危机。每年,我们约有16.3万人因高温天气而死亡,而这个数字还将持续上升。此外,每年更有55万人因空气质量问题丧生。
第三大趋势是我称之为慢性病与心理健康无声大流行的现象。在我们地区,90%的死亡病例源于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呼吸道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值得欣慰的是,通过积极早期干预(如高血压治疗),这些疾病大多可以预防。而在座诸位中,多数高血压患者甚至不自知已患病——其实我们拥有诸多经济高效的治疗方案。
当前我们面临四大风险因素:烟草、酒精、缺乏运动及不健康饮食——这些皆可通过人为干预加以控制。欧洲区域各国卫生部长公认的最大危机,是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没有医疗工作者,就没有全民健康——这些抗疫英雄们正面临一个悖论:欧洲医护人员总量虽达历史峰值,但人口老龄化和多病共存现象(即患者同时罹患4-5种疾病)导致人力持续短缺。显然,仅靠培养医护人员永远无法满足需求,这正引向我的核心观点:我们必须发展数字医疗应用与人工智能。在我来到中国的短短两天内,已清晰暴露出我们区域的显著落后。首先分享积极进展,我们区域的调研显示:70%的国家高度认可AI对改善医疗成果的关键作用,90%的国家已建成互联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以奥地利为例,其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历经多年发展,已从医院扩展至私营机构、药房及电子医疗应用,通过持续技术升级与服务整合,使用率显著提升。
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首当其冲的是现行法律法规。人工智能领域存在显著的法律不确定性——近半数成员国将其视为主要发展障碍。虽然我们在监管方面经验丰富,但过度监管可能扼杀创新活力。因此,必须在创新激励与监管约束间寻求新平衡。此外,在评估数字健康干预措施的影响方面,我们也做得远远不够。十个成员国中,只有不到两个国家会进行此类评估。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盲目射击,没有这些数据,我们难以甄别哪些措施真正有效。
让我们看看该地区正在推进的示范性项目。挪威卫生部2018-2021年研究发现:日常使用数字医疗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其死亡率显著降低,且居家护理需求减少。这些患者反馈称,远程医疗服务使他们获得更充分的安全感与自主管理能力。核心结论表明:高频使用数字医疗确实能改善健康状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医生们开展了以患者自我管理为核心的跨学科会诊。我本身也是一名医生,我父亲也是。我父亲常说:久病成良医。我深切理解当患者突遭癌症诊断时,整个家庭世界的崩塌感。此时,医疗系统必须提供全程导航服务。
葡萄牙科英布拉地区的案例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过去分散的冠心病管理体系导致诊疗延误、护理标准不一、临床错误风险高企,并造成巨大医疗资源浪费。如今该地区的糖尿病管理项目,正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完全避免可预防性失明、杜绝足部截肢,并将住院率降低50%。这些成果证明——转型完全可行。但欧洲需要实现从试点项目到全国推广的关键跨越。反观中国城市的规模效应(令人惊叹),我们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学。
再看英国案例: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投入1.13亿英镑测试AI医疗工具,旨在提升患者护理水平。英国的NHS是我所说的“社会之光”,但它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重点资助项目Brain Omni 360卒中AI影像软件,试验覆盖了37家医院,采用AI辅助的卒中治疗方案激增280%以上。如今该软件已覆盖NHS所有卒中病房。
接下来我们聚焦大数据应用:要应对当下与未来的健康威胁,我们必须采取前瞻性、预测性和以人为中心的策略——这一切始于强大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数字医疗已非奢侈品,而是韧性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英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正引领人口健康管理创新:不仅追踪健康数据,更预测疾病风险。这正是数字医疗与AI的价值所在——从治疗已病患者转向预测未来需求(如预测糖尿病患者10-15年后是否需要肾移植)。对财政部而言,这种预防性医疗能节省巨额开支,堪称最具说服力的论证依据。当数据真正为民所用,并构建完善的数字基础时,初级卫生保健将变得更强大、更快捷、更公平。当前我们的医院已不堪重负——史上首次出现救护车在急诊室外排队等候的现象。唯一出路是将医疗服务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和家庭,真正实现近在咫尺的医疗。
第五个案例来自瑞典北部西博滕省——这片面积相当于瑞士的广袤区域,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公里1人,医疗可及性极低。当地建立的“小屋医院”通过远程医疗提供24/7全天候优质服务。我实地考察时,目睹护士团队独立处置一起车祸创伤病例:整个急诊室由护士运营,唯一参与诊疗的医生通过视频连线在1000公里外的斯德哥尔摩提供支持。这个案例的核心是信任——护士被赋予了评估病情和做出关键决策的权力。然而,在我们区域的许多国家,医生的思想仍然过于保守,他们坚持认为“我是医生,护士不能做这个”。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主任医生,而我的母亲是一位主任护士。直到现在,我仍然分不清他们之间谁才是真正的“老板”。但事实是,我们既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护士的护理技能。护士和助产士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我们必须信任他们。这本质上并非技术革命,而是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重塑:构建专业尊重、团队协作与责任共担的文化。当前欧洲社会正面临严重信任赤字——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社区邻里。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给予民众安全感。欧洲还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心理健康危机:28%的15岁女孩表示,她们大多数时候甚至一直感到孤独。同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于老龄化人口中,因为人们活得更久,他们的伴侣可能比另一个伴侣早15年去世,或者他们可能在晚年离婚。我常说,孤独是真正的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朋友们,答案就在于我所说的社交联系、社会凝聚力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至关重要。
第六个案例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它生动诠释了数字医疗生态系统如何造福患者,尤其是那些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人。这些工具绝非单纯的技术方案,更是赋能患者及照护者的关键支撑。未来,我们将越来越多地自主管理健康,仅在真正必要时求医。该体系显著减轻了医疗行政负担。作为全科医生出身的从业者,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屏幕操作时间的递增,正不断挤压医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数字工具与人工智能并没有取代人文关怀,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正变得愈发珍贵。我们绝不能失去这种互动。
最后一个案例同样来自瑞典。通过AI会议转录技术,我们可节省高达60%的文书时间,使医护人员从屏幕前解放出来,专注提升医患互动质量与社会联结度。五年前我首个任期伊始,便将数字医疗列为首要倡议——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世卫组织欧洲区与成员国共同通过了首份《2030区域数字健康行动计划》,我称之为指引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发展的罗盘。我们与高登·加利亚博士共同推动公私部门协同。欧洲虽拥有大量资金充沛的私营创新中心,但其往往未能洞察公共卫生痛点。通过召集50个成员国开展对话,我们明确核心诉求,并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协作。世卫组织绝不会排斥私营部门,我们欢迎他们的参与,但前提是双方必须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普惠性、公平性,以及始终关注社会最脆弱群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就是覆盖那些尚未被覆盖的人群,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
我们仍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将着手制定关于人工智能的区域路线图,并继续在成员国中加强能力建设。当前各成员国正面临营销公司的过度推广压力,这些公司兜售的产品有时价格昂贵且效果不佳,导致本已有限的医疗资源被进一步浪费。因此,当务之急是帮助各国加强能力建设,确保选择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转型不仅势在必行,更具备可实施、可持续、可复制的三大特性。昨日参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见闻令人振奋——该院作为西太平洋区域首个数字健康领域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其展示的创新成果令我们深感自豪。
关于与中国的合作机会,好消息是我们并不是从零开始。去年在欧洲,我们曾在阿拉木图办公室接待了中国代表团,那里是我们初级卫生保健的行动中心。双方就人工智能与初级卫生保健深入交换了意见,代表团成员还实地见证了哈萨克斯坦如何实施基于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近期,我们还接待了来自南通和北京的专家代表团,共同探讨长期护理融资这一中国国家卫健委的重点议题。代表团与荷兰、德国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正是联合国和世卫组织独特的号召力——将各方专业人士汇聚一堂。
在深化合作方面,我们必须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最大的支持者。我们要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习总书记将健康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放眼国际,我们深知健康虽非生命的全部,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之人追求万物,尤重财富;而病患所求,唯有健康二字。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的热情接待。我们已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将携手共进,实现双赢。中国为世卫组织提供了接触14亿人口的宝贵机会,让我们得以借鉴其在科技创新和传统医学等领域的丰富经验——说实话,欧洲在这方面才刚起步。反之,世卫组织也为中国搭建了推广并评估数字医疗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我们坚信,携手合作是共创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携手共赢,共创未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