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2025主旨演讲】鸠山由纪夫

作者:鸠山由纪夫  |  发布日期:2025-07-16

科技、发展与治理视角下的当今世界观察

鸠山由纪夫

日本前首相

 

       尊敬的各位来宾,首先,衷心祝贺本次上海论坛的隆重召开。能够受邀参与这一享有盛誉的学术盛会,我深感荣幸。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发展与治理”,这一议题极具现实意义。在解读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时,科技、发展与治理这些关键词恰如指引我们前行的路标。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治理一词,它不仅涵盖政府等国内治理机构,更涉及全球秩序层面的治理体系。

回望历史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首先需要以史为鉴。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毋庸赘言,这些伟大发明对各国乃至全球的发展与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发明都源自中国或在中国得到重大发展。这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中国确实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国度。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后更发展成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英帝国,这段历史无需赘言。

再将视线拉近到现代:1980年代的美国虽饱受贸易与财政赤字困扰,但源自冷战军事技术的互联网在美国取得突破性发展,最终促成经济复兴。美国由此赢得冷战胜利,到20世纪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世界已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格局。信息技术与交通技术的融合,更在全球掀起全球化浪潮,使各国经济形成深度依存关系。

耐人寻味的是,技术推动发展所产生的红利,在不同国家间呈现显著差异。善于适应技术变革的国家得以腾飞,而反应滞后者则难免落后。

19世纪末,率先打开国门的日本成功实现工业革命,完成了从武士阶层主导的等级社会向现代化强国的转型。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日本却反应迟缓,导致其陷入长达三十余年的发展停滞期。

反观中国,虽然在19世纪表现平平,却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惊人的适应力把握住信息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的机遇,如今已成为势不可挡的经济强国。这启示我们: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本身,更在于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适应能力,往往决定着其最终的发展高度。

特朗普与技术变革的双重冲击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当今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已逾百日。以往,美国总统就职后的前100天被称为蜜月期,但如今的美国政坛,这一说法早已销声匿迹——美国社会的撕裂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作为1960年代曾在美国求学的人,我必须指出:当下的美式民主,已非我认知中的民主形态。

       在贸易领域,特朗普自上任首日就执着于抨击他国。其关税政策毫无公平标准可言,几乎对全世界无差别实施,就连日本这样的盟友也未能幸免。这种行径正在剧烈冲击着美国自身、西方联盟体系乃至全球治理格局。

       当前局势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美国国力的相对衰退、中国崛起引发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全球化加剧的美国社会贫富分化与对立。但可以确定的是,若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催生的社交媒体崛起,特朗普绝不会入主白宫。

       众所周知,特朗普早年以房地产大亨的身份在商界取得成功,后又凭借热门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份获得全国知名度。但2016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初选启动时,传统政坛有多少人预料到这位政治素人能够胜出?当时的特朗普在政治领域可谓籍籍无名。然而他充分利用当时已蓬勃发展的社交媒体,在选战中碾压其他共和党参选人。

而在最终大选中,他更以黑马姿态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上演惊天逆转。彼时特朗普阵营充分利用虚假新闻与诽谤手段,正是凭借社交媒体回音室效应等特性,其支持者全盘接受了这些不实言论。试想:若2016年美国仅有电视与报纸等传统媒体,断不会有如此多民众轻信特朗普的言论——他不仅不可能获得共和党提名,更遑论战胜希拉里。

       特朗普就任总统后仍持续运用社交媒体,甚至可以说其执政模式完全以社交媒体为中枢。但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美国社会分裂,更削弱了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我们屡次目睹,外交关系因其随意发布的推文而陷入混乱。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崛起与执政本质上是社交媒体技术的产物。这个事实令许多人深感忧虑。日本对技术影响民主的现象也不陌生:近年屡见不鲜的是,某些丑闻缠身、本应落选的候选人,通过社交媒体散布虚假诽谤操控舆论,最终意外胜选或表现超常。

然而,我们不可能弃绝社交媒体。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抑制新兴技术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何让组织与社会适应技术变革?这一命题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持续考验着人类文明的智慧。 

       人工智能

       我前述的命题对人工智能尤其适用。虽未深入了解AI前沿技术,但我深知其影响力之巨。与社交媒体一样,人工智能同样利弊并存,且其发展势不可挡。

       就在我们时间31日(美国时间228日),特朗普总统与泽连斯基总统在白宫会晤。这场本应是外交仪式的会面,最终竟演变成电视直播的意外争执。当日,我连续收到三位熟人发来的AI生成特泽会视频:第一段显示特朗普试图制止泽连斯基与万斯争执;第二段是泽连斯基击倒特朗普;第三段则是两人施展中国功夫对决——诸位或许也见过这些明显是AI伪造的视频。然而当我将第一段视频转发给另一位朋友时,他竟激动回复:这才是电视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的真相!这一刻我悚然惊觉:用AI彻底蒙骗大众竟如此轻而易举。

各位敬请放心,我的这个演讲绝非人工智能的算法产物。 

       中美关系与科技

       科技、经济发展与国内外治理深度交织,这种关联在军事领域同样显著。虽然我个人主张废除核武器,但不可否认核武确实深刻改变了现代战争形态、和平架构与国际体系。

       人工智能领域亦复如是。这正是美国竭力遏制中国高端半导体发展的根源——他们担忧中国实现技术赶超。

       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的技术封锁终将徒劳无功。历史一再证明:新技术从来不会永久禁锢在单一国家的疆域之内——中国可曾垄断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互联网又岂止为美国专属?即便如原子弹这般尖端技术,美国的垄断也仅维持了短短数年。

       或许美国政客会辩称:“虽无法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但至少能延缓其进程。”然而深度求索(Deepseek)的成功证明,即便这般企图也难以得逞。对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而言,深度求索的诞生无疑是福音——如今他们能以极低成本,获取性能比肩美国主导AI的替代方案。

中美在半导体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未来数十年都难见分晓。从经济角度看,这种竞争值得欢迎——它能提升技术性能、降低产品价格;但就政治层面而言,纯粹的竞争只会加深安全困境,动摇国际关系根基。倘若世界在信息技术和AI领域彻底分裂为中美两大阵营,这将是全人类的噩梦。当务之急是中美必须建立管控竞争的战略机制。

       构建国际标准与跨国监管机制的迫切性

202110月,我在美国期刊撰文提议建立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与监督机构。该倡议的核心是制定统一的高科技通信设备技术标准与网络安全全球规范,并建立这样的制度框架,只要符合标准,任何国家的产品和服务都不应被禁用。我当时还主张成立国际组织,监督各国是否遵循既定标准。如今我认为,人工智能领域同样需要建立类似的治理体系。

       这一机制的建立绝不能仅由中美两国主导。日本、韩国、欧洲等中等强国需要与全球南方国家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中美达成国际协议。

       当前美国日益走向自我中心主义,背弃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这种趋势即便在特朗普之后也可能持续。但若我们坐视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破坏国际秩序,实质上我们就成了其帮凶。我决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

       此刻正是考验人类智慧与行动力的关键时刻。我衷心希望上海论坛能成为新治理模式的起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耐心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