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文汇| “上海论坛”为什么能连续举办18年并吸引全球学界和政商界?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  |  发布日期:2023-10-29

“举行了18年的上海论坛对于复旦大学来说,原因和动力在于大学的一部分责任就在于立足当下,思考和展望有希望的未来,并将其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而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里举办的上海论坛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一所现代化高等学府的双向互动,是复旦大学全方位融入上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今天开幕的“上海论坛2023”年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今年的上海论坛以“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为主题。这也是时隔三年,上海论坛全面回归线下,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嘉宾、代表等近500人参会。

参会学者表示,“包容性全球化:亚洲的新责任”是当下重要的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地球村不再是一个浪漫的想象,而是可以切实感受到的存在。人类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打开了新的机遇大门。而且,在经济发展驱动和科学技术赋能之下,全球化是客观趋势。但是全球化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在人们需要交流、期待融合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何实现真正包容性的全球化;再比如,原先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发展鸿沟、贫富鸿沟还没有消除,技术的发展是否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鸿沟,如数字鸿沟、人工智能鸿沟、生命科学鸿沟,或者这些鸿沟是否已经产生?

亚洲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回应时代呼唤。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里举办的上海论坛正成为全球专家共同集思广益的平台。

“上海论坛举行至今已有18年,论坛始终聚焦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中外学术界、政商界和媒体界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上海论坛的举办,是复旦百年校庆以来每年学校的一件大事。同时,上海论坛也在18年的进程中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校形象的一扇窗,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参加论坛的海外嘉宾比例都在50%左右,国际化程度高成为论坛的重要标志。

金力谈到,疫情三年并叠加外部因素,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影响很大。但是,今年以来,复旦大学院系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人次迅速回升;而且,国际友校来访的频次急速增加并表达了继续交流的热切意愿。

本届论坛为期三天,聚焦“国际经济、气候变化与低碳转型、全球发展与治理、地缘政治、数字安全与开放”五大板块,设置开幕式、5场分论坛大会、18场子论坛和6场高端圆桌,20余份主题报告。各分论坛打破以往的相对独立性,汇聚同一板块内的子论坛嘉宾代表,展开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对话,以此发现学术新问题、构建理论新思路、探索研究新范式。

论坛共吸引2000余位海内外人士报名参会,其中正式注册代表中境外嘉宾占比近五成,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匈牙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世界气象组织,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20多家国际组织、高校、智库、企业等参与办会。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宗明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