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圆桌会议“世界经济结构转型中的自由贸易区”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  |  发布日期:2012-10-15

2012527日上午,“上海论坛2012”圆桌会议“世界经济结构转型中的自由贸易区”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向阳教授、韩国经济研究所副主任Song Wongun教授、日本中央大学教授Toshiaki Hasegawa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许宏强教授、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院姚为群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何喜有副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尹翔硕教授等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FTA)这一议题从学术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李向阳教授发表了关于TPP对中国影响的看法。在他看来,TPP是美国回归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力推TPP,除了经济因素,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推广美国的价值观,防止东亚地区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在可预见的将来,成立TPP九国集团的目标较易实现,但若想进一步成立TPP十二国集团,则取决于日本的态度。对中国而言,TPP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排他性效应微不足道,但在战略层面的排他性效应不可忽视,如果TPP十二国集团成立,则中国所推行的东盟10+3很有可能陷入停滞。

Song Wongun副主任针对新的国际环境下如何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状况不尽人意,而新兴市场国家却迅速恢复增长,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南南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也逐步提高。关于在东亚地区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Song Wongun副主任认为中日韩需要鼓励东亚内部市场的发展,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这种以内需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中日韩三国获得更稳定的增长。

Toshiaki Hasegawa教授分析了在贸易方面APEC框架和欧盟框架的差异。欧盟的特点是先建立制度性框架,然后进行区域内贸易;而APEC的特点是先由市场自行生成该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和发展。更进一步,APEC希望能够在WTO框架下实现FTAAP,这需要中日韩三国的通力合作。

许宏强探讨了中日韩FTA的前景。中日韩已于2011年底完成官产学联合研究,并计划于今年年内正式启动FTA谈判。中日韩三国FTA的建立存在着不少阻力,一方面三国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欠发达,另一方面各国国内存在着敏感部门的阻力,此外各国政府的政治意愿也摇摆不定。中日韩三国可以先两两建立双边自贸区,并加强彼此间的产业合作,以此作为突破口最终达成三国间的FTA建设。

姚为群博士则从官产学联合研究方面展望了中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前景。该联合研究从经贸关系、货物贸易自由化评估、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对中韩自贸区进行了研究,并证明了建立自贸区对两国而言都是利大于弊,尤其韩方获益要大于中方获益。但自贸区谈判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韩国坚持对农业进行保护,而中国石化行业三大寡头极力反对化工品的关税减让,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双方政府做进一步的努力。

何喜有副教授分析了中国的FTA战略,他认为中国建立东盟10+1的框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发展贸易伙伴方面应该沿着从易到难,从近及远,从贸易自由化到其他领域合作,并注重保障能源供给的路线继续前行。

尹翔硕教授以机电产品为例分析了中韩贸易的密集度和互补性。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中韩两国机电产品的贸易联系密切,其密集度指数波动上升,同时,机电产品产业内互补性指数也较高,中韩两国存在着要素禀赋和贸易结构上的互补关系,建立中韩FTA有益于双方。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