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与亚洲面临的新挑战
Daniel Gros:人力资本的投资决定了亚洲国家如何跨国中等收入陷阱
Kim Soyoung:技术冲击是影响中美贸易平衡波动的最重要原因
丁一兵:随着国际贸易格局整体变化,中间品贸易会在国际生产分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James Markusen:多数政策和规划发展过度关注生产和出口,而忽略了需求与消费
Caner Bakir: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资产价格和资产价格泡沫由观念结构或央行行动意愿决定
Peter Walters Daniels:技能缺失限制服务业发展,中国亟需产品、制造与服务业三者互动
李卓:政府应该采取更加顺应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Kim Sunghyun:采用欧元并没有增加欧元区的区域贸易强度及贸易融合
Hilde Bjornland:新兴市场原油需求的变化对于油价波动的影响远大于发达国家
Jean-Marc Blanchard:TPP绝不是美国抑制中国的手段
Choi Byung-il:TTP是建立新游戏规则的全面自由化,而RCEP则是有所保留的自由化
Sutyrin Sergei:俄罗斯加入WTO对于俄韩双边关系利大于弊
Kim Sunhyuk:欧洲与亚洲之间必须摒除零和博弈的成见,谋求共赢
Oriana Mastro: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可以使全球远离贫困和战争
赵伟:美国的再工业化不会伤害到“中国制造”
李坤望:市场进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于津平: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很有必要,但扶持过度就会导致政府失灵
俞志宏:药物广告的监管条例被省级行政机构伪装成了贸易保护的工具
张文朗:房地产行业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远大于数据所能反映的部分
Francis Munier:中国城市发展亟需找到软硬件平衡,形成创意知识群落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终结?
Barry Naughton:中国不应追求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刺激增长
周其仁:要把增长的品质放到增长的速度之前
Niels Christoffer Thygesen:中国房地产存量过剩,以欧洲的标准而言已经非常严重
Nakagane Katsuji: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挑战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
张军: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结构性变化,而非短期现象
张军:全面理解经济趋缓,政府还需慎用扩张性政策
John Wong:低速增长可以为改革带来更多机遇
李善同:要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超越
Shujie Yao: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资本净出口国
权衡:未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
陆铭:中国目前的劳动要素出现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张平: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在供给端,而现行刺激政策着眼于需求端
王小鲁:消费不足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左学金:即使放宽生育政策,中国实际生育意愿按东亚经验也不会太高
陆铭: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靠投资推动,而不是靠教育推动,那就是不可持续的
吴明泽:伴随着大陆经济开放,基础设施投资的带动作用呈下降趋势
乔依德: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经济减速的根源
Myung-koo Kang:中国金融自由化需审慎考虑影子银行与短期波动问题
艾春荣: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过剩产能来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是越来越低效的
陈钊:控制城市规模并非必要,上海还应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力度
刘丹:中国城市规模越大,不平等程度越大
Oh Seung-Youn:发展中国家在WTO框架下仍然有执行产业政策的空间
章奇:货币政策或者金融改革不能够代替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汪同三:增加投资才是最终增加财富的根本渠道
史晋川:经济结构不合理无法由有效需求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让民众不敢花钱
韦森:中国的税收负担过高,应该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
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
Oliver Lerbs:德国城市研究表明人口结构变化与房价呈正相关
肖刚: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公司的盈余管理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刘学文:经济刺激政策可能没有获得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鞠建东: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会迫使人民币贬值
攀登:新投资者使得泡沫长期持续,阻碍了泡沫的破裂
罗妍:取消对卖空和保证金交易的限制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
胡煦:信用违约互换(CDS)进入市场有可能会推动市场,也有可能会压制债券价格
Michael Schroeder:欧元区面临劳动力价格以及在欧元本身的汇率等多方面问题
刘利刚:未来必须允许中国的外汇变得更加自由地波动
谢涌海:善用香港的专业平台,助力中国资本“走出去”
华民: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或许不可行
Mary Boyd:中国对劳动力资本自由化的应对值得关注
邵宇:中国正处于消费国集团、资源国集团和制造国集团的“夹心层”,面临艰难处境
亚太合作的新视野
唐国强:有必要建立包括TPP、ROEP、FTAAP在内的信息分享机制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Vinod K. Aggarwal:RCEP和TPP是亚太地区融合的关键因素
张海冰:风险控制机制是PPP的关键点
Clemente Hernandez-Rodriguez:亚洲的超常增长和相对稳定性与拉丁美洲贸易和投资机会的增加密切相关
赵江林:随着亚洲国家GDP比例的变化,中国正由地区适应者向调整者过渡
Andrey Kortunov:东亚安全的实现不能简单模仿欧洲的安全机制;
郑先武:亚太地区安全的实现要建立在大国协调的基础上
吴心伯:中国在南海的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美国是为了确保海上航行自由,二者并不冲突
Christopher K. Johnson: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是确保美国在亚洲成为主导者的因素之一
达巍:东海和南海问题不会成为中美关系的失控点,特别是在军事方面
Robert Ross:中日在控制双方冲突方面有共识,因此相较于南海,东海冲突的可能性更小
刘鸣:在亚太的领土与领海争端方面,美国不应该选边站,要做到真正的中立
赵华胜:当前亚太地区存在很多争端与冲突,缺乏信任是最大成因
石源华:中国与周边国家可以在承认并搁置争端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
韦宗友:中国应暂时搁置与周边国家的海上争端,并建立有效的多国参与的冲突解决机制
蔡鹏鸿:中国应该努力推动RCEP,并推动与TPP的融合,并最终走向FTAAP
祁怀高:新一届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倡导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机制
郑继永:中国要积极介入朝鲜问题,在政策上实现对朝鲜、韩国和美国三方的平衡
沙祖康:美国必须承认,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中国的崛起
迈向包容性发展:绿色能源转型与环境气候治理
段茂盛:中国正在开发国家排放交易规则,既覆盖工业行业碳排放,也包括非直接碳排放
Jan Schneider:碳税和能导致碳密集的出口导向型行业的竞争力受损
刘宇:碳市场的形成对于不同省份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效果相反
Valerie Jean Karplus:国有企业的减排对价格不敏感,领导者晋升等非价格因素占主导
魏楚:中国家庭年均用能尚不及发达国家一半
关大博:中国通过“中国制造”将污染转移到美国
齐绍洲:2008到2012年,气候政策甚至提高了高碳排放强度工业的竞争力
王弟海:我国要实现设定的2020年减排目标,还需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孟渤:在世界市场中,中国的产品的比较优势依赖于其碳排放的水平
罗长远:环渤海经济圈重工业占比较高,在碳排放转移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张宁:技术创新决定了相似的减排政策在中韩两国收获不同结果
Li Yang:采用原油市场供求变化预测汇率比传统模型更准确
Yongrok Choi:韩国IT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韩国文化中的跆拳道精神相关
David Richard Mares:中国与拉美在绿色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李志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本高,实现全球气候高福利还需要更合理的政策设计
变化中的亚洲劳动力市场
Park Youngah:人力资本投资创造韩国制造业的繁荣
Carine Milcent:失业率与私立医院和非盈利医院发展没有明显关系
Juha Hämäläinen:年轻人的社会融入是一种基本政治问题
Mauricio Cervantes:小额贷款信用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以趋利避害
董晓媛:中国妇女每年不付费劳动创造产值7.7-9.8万亿人民币
Jiyeoun Song:韩国女性30岁重返劳动力市场面临很大的挑战
Hiromi Ishizuka:过去20年中,日本女性的就业意愿走高
Pam Rajput:在过去30年里,印度的农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女性就业率有所提升。
韩雪辉:政府应该采取补偿性措施应对经济不平等
王菊芬: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性别红利就变得非常重要
Sean Kuan-Thye:在组织领导者中招聘、发展以及保留女性成员非常重要
王燕妮:老龄社会最大需求来自慢性疾病照护
Charles Bark:老龄化带来的财务危机的程度要超过2008年10倍
Angie Ang:由于女性参与的提高,马来西亚正享受着其带来的经济社会红利
Joyce Ng:更好的沟通与理解让女性企业家做得更好
孟欣:农业补贴和农村福利增加了农民流向城市的机会成本和保留工资
姚宇:超过七成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有意留在城市
刘社建:人力资本水平与教育水平并不能划等号,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还需要推进职业教育
沈凯玲:竞争性私营部门的厂商在同等情况下更偏好非本地户籍申请者
钟甫宁: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应当更加关注节约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
环境与卫生系统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杨功焕: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水污染可增加人群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
William Powderly:气候变化将增加人群传染病的发病风险
朱彤:中国亟待开展污染源深度解析并评价人群健康风险较高的污染源
Ho kim:空气污染是可影响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付晴艳:上海未来应实现初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
Daniel Greenbaum:中国面临显著的空气质量挑战,可以借鉴伦敦等城市的经验
Christine Loh:科学家在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角色是构建科学解释和政策决策者桥梁
Mawuli Dzodzomenyo:加纳实行多学科研究计划以弥合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卫生之间的差距
城市化的升级和城市的未来
郭未: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家庭规模变小叠加导致家庭养老压力更大
刘志林:保障性住房政策核心问题是对流动人口考虑不足,过于依赖行政性手段
王星:我国社会治理仍然主要依靠公权力借助机制
周海旺:应适当提高老年人口收入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服务
孙常敏:城市化与大量就业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力:城市无论贫富都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地方财政很难负担自由落户的成本
关信平: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一直是被忽略的问题,群租蚁族现象频现
黄晨熹:城市调控人口的三大法宝是调整产业结构、以房管人、以证管人
Adam Tyner: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缺乏转变户口的激励机制
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政策引导与优化:创新与智慧
陈安杰:城市发展需要历史机遇,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
马妍:要科学地和有效地管理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就一定要有好的模拟机制
沈振江:日本城市规划的成功得益于注重社会参与
陈友华:不改变资源配置格局就不可能解决目前中国的“城市病”
沈建法:香港民间社会、非政府组织非常活跃,已经成为政策制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金晓常:市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注意支柱产业和科技产业、特色产业三者之间关系
黄崇福:应急管理要提升到城市风险管理层面
Koide Osamu:自发的非政府组织与软措施是日本防止犯罪的特点
滕五晓:城市运行风险需要社会民众共同分担
陈家华:上海民生与社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协作创新平台将实现基于时空地理信息模型的人口规模、公共服务的空间合理分布
李建新:与十年前相比,城乡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差异在缩小
Lori Wilkinson:生活在中小城市的这些新移民,生活满意度比大城市的移民更高
戴二彪:日系企业的投资在大上海、大北京和珠三角三个区域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黄荣清:从人口的工作地的分布来看,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最大的地区
何文炯:中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公平性、可持续性和便捷性方面都还存在缺陷
T. J. Pempel:都市区是东亚经济成功的核心,所有经济成功都是围绕着经济区
沈洁:大都市应该引领潮流,靠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是软实力得到发展
王桂新:转型创新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调,是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之路
赵晓斌:制造业越来越多移到城市之外,城市不断数码化、知识化成为一个研发中心,成为一个文化创意和高端服务的地方
Peter T.Y. Cheung:香港和中央政府的垂直协调、和广东省的水平协作,有效地推动了C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