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有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来支持,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误导的。
由上海复旦举办的上海论坛2012世界经济金融分论坛上,北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礼卿提出上述论点时也指出,在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着资本账户的管制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通过香港离岸市场来实现。所以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目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渠道。
他认为,由于中国的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含土地、劳动力和工资等)、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都还没有足够的市场化,利率和汇率还受到管制,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现在也还没有到需要加快开放的时候。
因为如果有大量的资本自由流入、流出,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更加不合理、引起很多投机性活动的发生。在汇率还没有足够弹性下开放资本账户,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他指出,以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渠道的做法,在五六十年代美国也有类似的经验。当时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国内金融管制的前提条件下,美元国际化的一个成功经验。
他相信,中国尽管现在仍然保持资本账户的适度管制,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仍然是可以推动的,还是可以前行的。
另外,他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帮助亚洲经济体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将成为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新动力。
其次是人民币最终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的话,它将通过货币竞争这种方式来促进全球金融的稳定。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学彬在论坛上也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占市场比重的提高,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经济支持。
不能急于求成
不过,他也强调,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从地域和功能长期拓展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期间还需要相应金融市场的培育,监管体系、调控体系的完善,资本流动的渠道,汇率形成机制,或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适应。
另一方面,据中新社报道,受访专家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还很漫长。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金融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主任戴淑庚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漫长是目前主流观点。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金融制度完善,资本市场健全。
美国康奈尔大学合聘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受访时也指出,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建设好资本市场。这需要有好的监管与法律体系,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好的投资者,好的金融中介机构,好的金融创新环境等,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强迫上市公司诚实披露信息,给广大股民分红等。
广西大学金融学教授潘永则表示,短期内无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因为资本市场建设不足,更重要的是产业竞争力较弱。他认为国家产业具备技术领先的优势,在货币选择上就具有主动性。
香港市场国际化程度不够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副教授宋敏说,香港国际化的程度是不够的。
首先是股市方面。虽然香港的股票投资者中,大概有40%是外来的基金,比较国际化,但香港股市中除了中国大陆的企业外,国际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公司非常少,这方面的国际化程度甚至是低于新加坡与东京。
其次是香港的债券市场发展非常滞后,比较微弱。他说,主要原因是香港政府持续的财政盈余,造成了政府融资的疲弱,企业也偏好股权融资。
第三,香港缺乏本土的大型金融机构。汇丰、渣打或者是一些大的投行等,都是外资机构。他说:“这是香港市场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将来希望更多的中资金融机构做大,一个舞台不能都是外来的演员,要有自己的演员,上海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
他也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深港合作加速,香港金融法制存在不少的机遇,可以继续承担大陆与国际接轨的窗口作用。
相较于上海,香港的优势可能就是在于它的灵活机制、制度,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有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