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上海5月2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实习记者沈颖婕)自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以来,对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便越来越高。然而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经济,人民币是继续扮演“背后的英雄”,还是挺身而出、寻求更多话语权呢?正在举行上海论坛上,诺贝尔奖得主、前世行总裁与国内经济界专家共聚一堂,对这一话题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带来了多样性的思考。
正在上海举行的“上海论坛2013”上,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在分析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欧元、美元汇率的历程之后,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乐观观点:“毕竟我们的体量是比较大的,现在中国的汇率得到了控制,所以我们把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进行一个固定化的话,那我相信,不稳定因素会得到消减。”
与罗伯特相比,国内金融界人士却显得十分冷静,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目前高估人民币国际化就如同对待外商投资,滋生了“夜郎自大”的毛病,以为欧美经济衰退正是中国赶超的好机会,这实际上是转型发展中的误区。上海银行行长金煜提出,不要太过度地估计过去几年人民币的快速的发展,认为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里面更多的是和金融的套利相结合。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华民教授则发出警醒,中国增长正处在下降阶段的中国经济,信用冲击随时可能催生危机,作为空头货币的人民币是不可能实现国际化的。“如果有一天你的筹码放出去,别人来挤兑我们的央行资产,那不就是央行负债表要紧缩了吗?央行负债表一紧缩商业银行就要紧缩,商业银行一紧缩流动性、空集经济不就崩盘了吗?”
发达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的衰退并未改变一些精英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愿景的憧憬。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提出了新三驾马车的构想。其中作为第三驾马车,即“出口”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视为“再入世”的契机。“只要你输出资本,使你的资本享有铸币税,最终你实现的就是三足鼎立:人民币、欧元、美元。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倒逼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它有一个核心的突破点,就是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有三个支柱:第一,利率市场化;第二,汇率市场化;第三,有足够深度的资本市场,缺一不可。”
把人民币国际化视为下一轮改革的重要红利成为不少官员与专家的共识。上海保监会副局长李锋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说得小一点是我们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说得大一点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然而在诱人的红利面前,已有的历史经历和欧美的态度让中国面临挑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钱世政说:“在亚洲,咱是错配的,作为第一的贸易大国,居然在用别人的货币在做计算,那就意味着您的戏是谁在唱?听别人在唱。所以甭指望这个制度一天能够完成,要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