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刘劲松:“一带一路”翻译争鸣背后的四个应有之义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许婧  |  发布日期:2015-05-23

5月23日,“上海论坛2015”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下设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大板块,共21个子论坛。本届上海论坛特别设置了9个高端圆桌会议,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老龄化、食品安全、信息社会等多个热点话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和研讨中,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就以上话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为亚洲和全球合作发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一带一路’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完善,需要更多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对接”,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23日在“上海论坛2015”上指出,“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包括四个“IN”。

 “上海论坛2015”由复旦大学主办,以“亚洲的责任:创新合作模式”为主题,刘劲松就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一带一路”发表了主题致辞。

论坛上有发言嘉宾将“一带一路”表述为“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刘劲松纠正说,中国官方英文翻译应该是“TheBeltandRoadInitiative”,因为“一带一路”不是只有一条经济带或者一条海上通路,也不是一元化的平台,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网络。

关于“一带一路”的翻译,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建议保留“Silk Road”这个很有历史感和感召力的关键词。身兼丝路基金董事的刘劲松笑言:“好在如今我们已经成立了‘丝路基金’,以Silk Road为名并顺利启动,第一个投资项目在巴基斯坦,那是古今丝绸之路的重要走廊。”

在幽默的开场白之后,刘劲松指出,有关翻译的学术争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与爱护,也说明“一带一路”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完善,需要更多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对接。“东西方有很多差异,但也有共性,除了对Silk Road这个词的美好印象,也包括亚洲国家以及南北国家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应对思路。”

刘劲松用四个“IN”概括了这种应对,即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互联网(Internet)和包容性(Inclusiveness),同时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
       在他看来,这四个“IN”,从经济学角度讲,既包括需求端管理,也包括供应端管理;既体现市场决定作用,又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既强调各国的自主改革与创新,更离不开国际合作。
       刘劲松以“工业化”举例说,新型工业化合作,特别是国际产能合作,是当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头戏。“我们强调,中国拿出来开展国际合作的产能是先进、绿色、低碳和实用的。希望亚洲40亿人口共同实现工业化,这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
       刘劲松表示,中国政府一贯倡导包容性增长,刚刚发布了《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主张推动包容发展,这种包容性也充分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中。

  “‘一带一路’不针对任何国家,不是任何国家的地缘战略工具,与其他地区机制及建设性倡议互补共生,相得益彰”,刘劲松说,“所有四个IN,都是‘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带一路’的翻译问题,但更需要我们有眼光(Insight)和投入(Input),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青春,重振世界经济,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