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人类在“长大”,65岁到底老不老

——“上海论坛2015”高端圆桌会议,各国专家热议老龄化社会应对之策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彭德倩  |  发布日期:2015-06-01

5月23日,“上海论坛2015”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下设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大板块,共21个子论坛。本届上海论坛特别设置了9个高端圆桌会议,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老龄化、食品安全、信息社会等多个热点话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和研讨中,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就以上话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为亚洲和全球合作发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彭德倩

究竟几岁算老?一个看似连小学生都能回答的简单问题,成为“上海论坛2015”高端圆桌会议“应对亚洲老龄化挑战”的核心议题。来自中美日韩新等国专家不约而同提出,重新科学定义“老龄”,已成为破解社会老龄化加剧这一政经问题的首要步骤。

现在65岁还算老吗

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治理层面,对老年的定义一般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社会管理、保障、工作年限等均据此划线。

“但应该看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家庭规模缩小、战乱减少等因素,整个人类都在 ‘长大’”,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心理学系教授布莱恩·卡朋特给出数据,1840年时人均寿命46岁就可成为全球最长寿国家,到了2000年,排在全球长寿榜第五的国家,人均寿命达到83岁。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瑟盖·舍波夫指出,在此前提下,“老龄”已经到了亟需重新定义之时。他说,寿命延长带来的直接影响,不仅包括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增高,还在于社会个体对寿命的预期同步增长,这些或许将直接引发其消费、劳动等经济行为的变化,在集体效应的放大作用下,可能令部分现有的以60岁或65岁为基准的相关社会治理政策难以适应,并产生一系列问题。

未来养老金从哪来

“我们应该考虑,在老龄化发展趋势下,未来的老人,养老金从哪里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研究所所长何文炯直言。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体系与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可能导致支付增加,进而影响保障基金大盘的平衡。因此,其计发办法和统筹方法都应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及时作出调整。

对此,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认为,推迟申领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是对策之一。他说,“社会老龄化发展已不可逆,公共政策需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凸显政策价值,符合社会伦理”。

在他看来,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都应以公平为原则,这其中也包含了代际公平。在养老保障制度中,每一代人创造多少价值,可以收获多少保障,在人口结构显著变化的前提下,若机械性地固守原有制度,可能引发“透支”。

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等表示,应对这一难题,还应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统筹考量中,加入两大要素:一是GDP等特定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二是人口流动这一与劳动力增减水平密切相关的变量。

“分母”能否变“倍数”

“近几十年来,德国、瑞典等国家的人口红利正趋于消失”,日本大学经济学院小川直宏教授指出。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随着全球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包括欧洲、亚洲在内的许多国家,一个阶段中的人口红利已进入尾声。

越来越多“白发城市”的出现,不仅使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增加,也令劳动力优势相对弱化。既然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就应以更加积极和具有建设性的态度,重新认识和规划老人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专家建议,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带来的压力,其背后的预设,是将其片面看作资源的消耗者和社会的负担。何妨把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从资源消耗的“分母”,变成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倍数”?

随着生活水准、医疗水平等的提升,生活中,60岁的老人已被看作老年人群中的“小弟弟”、“小妹妹”。相当一部分非高龄老人仍然充满活力,具备投入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因此,可通过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服务、建立老年社会组织等方式,构造一种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福利体系,这既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