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论坛2015”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下设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大板块,共21个子论坛。本届上海论坛特别设置了9个高端圆桌会议,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老龄化、食品安全、信息社会等多个热点话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和研讨中,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就以上话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为亚洲和全球合作发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新华社上海5月26日电(记者有之炘)欧债危机严重削弱欧洲银行系统的放贷能力,使当地大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重组意愿强烈。在25日举行的“2015上海论坛--后危机时代的亚欧合作:模式机制创新”期间,多位专家表示,现在是中国资本进入中东欧的好时机,中国企业在这个地区的机会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建筑业领域。
本周,希腊债务问题再度引起市场关注。此前希腊方面曾乐观表示10日内达成一致,但投资者并没有因此松一口气,因为当前希腊政府丝毫没有在关键问题上让步的意思。让市场担心的是,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希腊将无力偿还6月5日到期的IMF贷款,从而造成实质上的违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在出席“2015上海论坛”时向记者表示,希腊不会轻易退出欧元区,希腊民众和希腊左翼政府可能会慢慢与国际债权人达致妥协,接受债权人的条件。丁纯预计,欧元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低位徘徊,为我国企业寻找价值洼地带来了机遇。
各种迹象表明,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来自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投资研发中心、食品加工设备、机械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在对欧投资项目中,收购占据多数。在投资国别的选择上,英国是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国,德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也颇受欢迎。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张永安看来,除了上述国家,现在是中国资本进入中东欧的好时机,中国企业在这个地区的机会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建筑业领域。多年以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建设了数量可观的高速公路、高铁、电力系统、码头等基础设施,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强项。
但不可否认,对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中东欧市场还比较陌生。张永安坦言,在中东欧市场上,有规模的中国企业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投资环境不熟悉、语言方面的障碍、缺少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等。
正因为如此,在走出去背景下,如果仔细挖掘,中东欧反而更能成为有投资机会的地方。张永安建议,国内企业投资中东欧时,要着重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吸收当地合格企业参与,利用当地华侨资源,并尽快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来自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预测,未来中亚、东欧、东南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将代替北美、西欧发达国家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热点,高铁、电力、通信、工程机械、汽车和飞机制造以及电子装配加工业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