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东方早报新媒体:高考后如何给孩子一个受用终生的奖励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韩晓蓉 吴洁瑾 实习生 刘璐茜  |  发布日期:2014-06-18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的太太——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维吉尼亚·席勒。 

 

     6月8日,除了个别省市外,全国统一高考结束;上海地区的高考持续两天,也于8日结束。在考场外,记者调查了不少家长,对于高考结束后的奖励不外乎这几样:旅游、学车、买高价的电子产品。

 

     什么样的奖励才是对孩子终生受用的?记者专访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和他的太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维吉尼亚·席勒。她拥有一个私人诊所,并且在耶鲁儿童研究中心担任临床讲师。

 

      虽然是一对成功人士,但这对诺奖夫妇曾经也遇到育儿的困惑,他们的儿子有阅读障碍,一般人可能对此觉得失面子,难以启齿,但是这对诺奖夫妇却愿意将他们的伤痛拿来与更多的人分享,目的是让更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所借鉴。“适当的奖励,而不是过度的奖励,才会培养出好孩子。”席勒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奖励出好孩子》,在复旦大学访问时,她分享了她的经历,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倡导中国父母正面家教。

 

       如何让有阅读障碍的儿子走出阴影

 

       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小儿子开始有一些阅读的障碍,所以一开始让他上学,他就是不愿意。我当时不明白小儿子为什么不想上学,但并不管他愿不愿意,直接把他放在车上,送到学校,就算完事了。然后我和妻子商量,发现有一个问题。”席勒说,“他喜欢小动物、大自然,却有着严重的读写障碍。他无法理解阅读内容,会混淆相似单词,断句困难。”

 

     “他7岁那年,我们把他送进训练读写的特殊学校,孩子对自己的表现失望极了。”对于小儿子,席勒整天都忙着帮助他建立自信,“只要能让他觉得舒服一些,我就尽量这么做”。

 

      这所学校也采用奖励方法来鼓励孩子们阅读和学习拼写。而席勒也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让老师每天写一张纸条,表明孩子是否专心做作业。“如果在一周的5天中有4天表现很好,小儿子就会收到一个小的奖赏。”席勒说,“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让他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触动。”

     “这是我们家的重大危机。我的儿子认为他很愚钝,并且将要死了,”席勒说。“后来,弗吉尼亚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靠积极的‘奖励’方式来实现的。最终,我也做成了一个成功的父亲。”最终他们的孩子克服了阅读障碍,并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大脑可以被开发,”席勒说,“我的儿子并不以此为耻,因为这是他过去的一部分。”

 

      弗吉尼亚·席勒曾经每个晚上要奖励自己幼年的孩子一张动物贴纸,让他好好刷牙。当她做的动物园图纸已经贴满动物贴纸后,她的孩子养成了好的刷牙习惯。

 

     “奖励,可以培养出好孩子。”她一语道出了自己的育儿“秘诀”。许多家长碰到问题孩子,往往通过严厉、惩罚的手段加以教育。但在弗吉尼亚的家教实践中,则是更多地以“奖励”的方法来纠正、鼓励孩子。

 

      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对妻子的教育方式深表赞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头号挑战,特别是对于不了解孩子真实需求而去责骂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来阻止孩子的父母。

 

      虎妈成功不是由于严厉

 

      席勒太太希望她的书和育儿经可以帮助中国父母重新思考他们的家教模式,并帮助他们找到处理孩子反父母行为的途径。

 

      与其他一些美国的教育学家不同,席勒太太对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颇为了解。她有“虎妈”蔡美儿这样的中国朋友,也有像耶鲁大学学生常乐天那样的中国学生,现在,她的亲家母也是一名地道的中国人。她说东方的家教模式更多地强调服从和尊敬长辈,而西方则更强调个人和开心。“尽管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我相信有一种平衡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强项,学会将来所需的技能。”

 

       席勒太太说她的朋友蔡美儿,有次告诉她,她的信息对中国可能是错的,因为中国的学校已经够严厉了。“如果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都被严厉对待,可能太沉重了,”席勒说,并指出是蔡美儿对她的女儿们的及时回应而不是她的严厉导致了她们今天的成功。

 

      席勒太太的“奖励教育”来自于斯金纳行为修正理论。她的做法是,用行为塑造方法,通过一连串的奖励,并加上大量的“讲道理、沟通和爱”,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西方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奶奶总是说,如果你吃了蔬菜,然后才能吃蛋糕。”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行为的修正”,也是实施“奖励”的一种方式。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奖励?比如,在进超市之前跟孩子说,“你在购物车上面坐好,不要闹、不要哭、不要乱踢,如果你能够做到这点我就会给你奖励,回家的路上我们会去逛公园。”弗吉尼亚表示,奖励不一定非得吃的东西或者是玩具,有很多不同的事物,小孩子喜欢的都可以作为奖励的一种方式。

 

     在分享奖励教育时,席勒太太提醒家长们,要注意奖励和贿赂的区别。“父母对奖励有顾虑,不希望孩子总是期待奖励,重要的是,奖励计划能否帮助孩子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没有奖励。”她说,奖励并不是贿赂,这取决于奖励如何给予,以及什么时候给予。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哭闹,妈妈说如果你停止哭闹,我就给你买好东西。那么这种对孩子的坏行为进行奖励,这就是贿赂。“要选择等待合适的时机,跟孩子平静地讨论‘奖励’的问题,而不是在购物或者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席勒强调,设定“奖励”应该有个时间表,家长必须在孩子的体力和脑力的发展能力范围内实现奖励,“因为孩子需要逐渐成熟的过程,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地做更加复杂的事情,而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耐心。”

 

      席勒太太还提醒,奖励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有规则。如果只有很爱孩子、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而疏于为孩子设立规则,尤其是那些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的规则,那孩子不会阳光开朗。在只有爱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非常刻苦地去学会一些必要的能力。一旦他们离开家庭,面对复杂世界的挑战,就很难有足够的自信。

 

      席勒太太说,她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就是帮助孩子逐步达成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目标,从而使得他们获得成就感,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阳光的个性。

 

      对于高考后的奖励,席勒太太建议不需要太贵重,而是通过小小的奖励让孩子有成就感,用心去沟通,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