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人民币国际化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梁丹怡  |  发布日期:2014-10-09

                                      

          Yves  Mersch                               采访人:许闲

           欧洲央行执行董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

                                                            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许闲:首先我想感谢您能来到复旦大学参加上海论坛。今天,我向您提的问题将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个主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Yves Mersch我觉得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分愿意参加上海论坛、十分渴望重回上海的原因。我想亲眼看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而上海又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不久前,上海实现了直接在人民币和欧元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我认为这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因为这一发展是符合人民币走出去这一梦想的。请让我说说我为什么相信世界期待人民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贸易量占到了世界总贸易量的9%,仅次于美国;并且,已有预期显示到明年,中国三分之一的外贸将会以自己的货币进行。

 

许闲:好的,谢谢您的回答。我们都知道欧盟在推行欧元上是十分成功的,您认为中国可以从欧盟的经验中学到什么吗?

 

Yves Mersch我认为,在有一个领域,欧元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到中国货币走向开放,该领域就是深化和整合市场。欧元区当局希望欧元区能够实现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他们希望深化资本市场。最近我们看到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的增加以及债券到期时间的增加。为了辅助它们的发展,我们需要非常有效的支付体系基础设施,而在这一领域,我认为欧洲可以和中国分享它的经验。而且,对中国而言,在依赖美国这一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产品和有关它的知识外,再学学欧洲的经验,会十分有趣。并且,想必你们也会看到欧元的支付体系在危机之中表现出了它坚韧的一面。所以,我认为在这一领域,今后会看到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强强合作。

 

许闲:中国国内目前有许多言论颂扬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带来的机遇,但我今天想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问问您觉得人民币国际化在近期会遇到什么挑战呢?

 

Yves Mersch我之前已经在一些会议中说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一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伴随着挑战的。我们不能有这种预期,即国际化不会提高资本市场的波动。我们应该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国际化带来的风险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而我认为风险的双向性也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图之一:你若是要国际化,就得承受更多的波动。汇率的波动也会带来更加准确的商品价格,进而扩大市场在一个纯中央主导的经济体中的作用。我认为,这最终会带来更好的资本配置。而得到更有效分配的资本将会增加经济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以中国为例,我认为这种双向风险会带来产品市场的多样化,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更平稳过渡,我想这同样是政府的目的之一。

 

许闲:好的,那我接下来想问,中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呢?

 

Yves Mersch人民币国际化将更好地整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它将实现贸易以及对内对外投资的便利化。并且,我昨天也提到,中国吸纳的国外投资和中国的对外投资都增长迅速。我认为这将有助于我们解决世界资本分配的不均,并且更好地平衡中国的国内经济。

许闲 :谢谢。我们都知道法兰克福是欧洲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您认为中国货币的国际化会给这两座城市带来一些机遇吗?

 

Yves Mersch任何国际化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正如中国有自己的一些金融中心,欧洲也有许多不同的金融中心,各自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并且从某些程度上说,不同的金融中心之间是联系紧密的。在欧洲,法兰克福有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卢森堡也和中国许多银行有合作,巴黎也表示它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中。当然了,还有伦敦,虽然它在欧元区外。我甚至要补充说,除了不同国家的金融中心需要合作,还应该在学术界发展更多的

联系。我知道复旦大学和世界范围内其他优秀的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其他大学也是如此。例如卢森堡大学就和法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我认为这体现出贸易、金融和学术界往往是最先建立紧密的国际合作的领域。

 

许闲:您对于中国和欧洲学者在有关金融领域的话题上可以展开哪些方面的交流有什么建议吗?

 

Yves Mersch我认为中国和欧元区在金融上最相仿的方面在于金融结构。由于我比较密切地关注有关金融稳定性上的问题,我发现中国经济的融资问题主要也是靠银行系统解决的,资本市场亦是如此。在处理这种对银行渠道融资依赖可能会导致的结果上,我想中国和欧洲更倾向于以一种传统的方式看信贷总量,而这种传统的方式在美国已经不复存在。我认为,在这一领域,未来中国和欧洲之间可以加强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诸如金融稳定性、

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展开更多交流。

 

许闲:谢谢您的建议。由于我是一名保险系的教授,所以我的最后一个问题会和我的专业有关。请问,欧洲国家的保险业是否和欧洲央行之间有紧密合作呢?

Yves Mersch我认为在未来,保险业以及养老基金行业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银行去风险化的过程中,它们在更多地面临如何管理期限错配的问题。另外,它们将在如何保证长期内融资能力上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保险业和养老基金业可以介入、辅助长期内对内对外融资。我认为,在中国,情况可能也会是这样。因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了保险和养老金。我认为,未来,非银行融资在为整个经济融资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对它们严加监管。

 

许闲:谢谢您今天精彩的回答!

 

Yves Mersch也非常感谢您!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