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 采访人:丁纯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丁纯:我们都知道,您领导着荷兰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这所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医学等学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得主也曾攻读过贵校的经济学专业。您可以对贵校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您对我们学校的情况很了解。这的确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基本情况。荷兰有14 所大学,伊拉斯姆斯大学是其中的一所。这些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很优秀,而且都排名全球前200 名。一个国家的所有大学都很优秀,这其实是值得惊叹的。不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为伊拉斯姆斯大学感到骄傲。100 年前,三位企业家发现了荷兰对贸易专科类学校的需求,于是创立了本校。之后,这所大学逐渐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但与业界的联系依然很强,所以我们一方面研究经济、商业、法律和政府治理,另一方面研究卫生、公众健康等等。这是伊拉斯姆斯大学最负盛名的两个优势领域。此外,您提及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校友Jan Tinbergen,他是我们的骄傲。
丁纯:在中国,我们经常讨论教育问题。您能和我们分享您的教育理念,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理念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首先,如今荷兰将近50% 的适龄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18-23 岁的荷兰人中,将近一半的人正在攻读专上教育,包括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注:专上教育,又称作第三教育,指中学教育后接受的教育。)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虽然荷兰是一个小国,但仍然值得思考的是,这么高比例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什么?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出类拔萃。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大学是应该区分化,录取一些人、淘汰一些人,还是应该更具包容性?荷兰的教育政策包容性很强,这不同于中国或英国,这两国教育的筛选功能更强。在荷兰,一旦你完成了中学教育,原则上你就得到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我刚刚提到,如果你的国家一半的人口去上大学会怎么样?他们不可能同样优秀,所以过去20 年荷兰的大学一直试图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很多学生其实无力完成他们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因此我们流失了很多学生。所以我们在伊拉斯姆斯大学所做的是,我们深入地调整了我们的课程,让学生将大学一年级视作“筛选年”。信心和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虽然我们在入门的门槛上并不太苛刻,但我们在入门后设定了较高的选拔条件,所以第一年你必须修满应修的学分,不然你就要离开。在荷兰,这是独树一帜的,因为没有其他大学会苛刻到让学生在一年级修满所有学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更优秀、更专注、更守纪律,他们在期限之前交作业,并且很少补考。他们的表现比过去优秀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这种教育理念确确实实改变了学生。有趣的是,我们一开始顾虑重重,因为由于这种教育哲学,学生们可能不敢来鹿特丹了,因为他们在这里学习很辛苦。但事实正好相反。实际上,入学第一天开始就保持出色的这种挑战吸引了学生们,因为这正是他们去其他国家的大学时所得到的体验。他们必须从第一天开始就不断挑战自我,没有其他的路,也没得选。学生们也享受这种体验,他们迎接挑战,并且成为了更好的学生。
丁纯:所以这意味着师生必须勤奋学习。我们常说,有竞争才有活力。您有没有关于如何激发老师们创新潜能的想法,尤其是如何激励年轻老师?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当然,创新有很多方面,但让我列举两例。首先,教师当然需要更加国际化,这意味着我们期望他们出国交流的次数比以往多得多。我们希望他们能说流利的英语,这对年纪大的教师可能比较困难,但对年轻老师来说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应当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我们期望他们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所以我们颠覆了教学方式。在过去,一节2 小时的课上会有900 个本科生。但现在我们给课程录音,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听录音,甚至是在他们带着iPod 跑步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学习。当他们来到教室时,他们不仅仅坐下来听讲,也与其他同学充分参与到每个课堂话题中,因为他们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的和从教师那儿一样多。不过教师们依然有他们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的理念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但这意味着老师们也要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在传达讲课内容时更具创新性。老师们一遍遍复述PPT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必须更具参与感,不光对学生,也对他们自己。他们也要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因为在鹿特丹我们有一套从问题中学习的机制。
丁纯:复旦是伊拉斯姆斯大学的姐妹学校,您能给我们的同学们一些寄语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他们很棒,他们很出色!我们现在有大约500 个中国学生,他们中很多人其实来自复旦大学,并且他们如此有上进心,如此不可思议地勤奋,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努力,而且他们对荷兰和鹿特丹的生活适应得非常好。我刚刚说过鹿特丹对中国学生而言是适合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中国学生通常习惯于生活的大都市。鹿特丹的城区有美好的氛围,有很多绿化,骑行族遍地,中国学生不害怕骑车,所以他们适应得很好。他们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确实发现他们非常礼貌,大多数都习惯于倾听老师,尊重师长。很显然,他们在一个尊重师长的氛围中长大。我们教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大胆,鼓励他们自由、自主思考,我们尝试教他们在研究中第一重要的怀疑精神。有时我们担忧当我们把他们送回中国时,他们会发现适应原有的文化氛围很困难,但另一方面,我们私下里认为他们最终成为了更优秀的研究者。但他们的确非常出色,我们非常高兴与他们相伴,并且欢迎更多的中国学生。
丁纯:您也许知道,在复旦,我们有一个荷兰研究中心。您对我们的研究人员或活动有任何建议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首先,你们必须来荷兰访问,这对于一个荷兰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来说是必须的。你们不能仅仅在中国研究荷兰的文化、语言、商业或其他任何领域。所以你们需要出访,我们会全心全意地欢迎你们。所以这是我的首要建议,来这里自己看看。很多荷兰的大学都设有中国研究组织,他们一直鼓励学生在中国待一些时间,不然他们怎么学习呢?我很惊讶地认识到中国学生对研究荷兰有兴趣,并一直对此满怀敬意。为什么呢,
我们国家这么小!你们有十亿多人口,而我们只有1600 万左右!所以我一直满怀敬意地认识到有人对我们的国家和文化感兴趣,并想要研究它,我们对任何对我们国家足够感兴趣的人都很欣慰,我们随时欢迎中国朋友的到来!
丁纯:在欧债危机后,现在对“智慧增长”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意思是要用创新来促增长。您可以评论一下近期欧洲的经济局势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我不确定我有没有资格评论,不过我愿意分享我的个人意见。我认为欧洲在逐渐而缓慢地复苏。有些政客会告诉你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我不确定是这样。看看银行系统,他们缓慢地重新调整资本,但这仍然远远不够,他们的缓冲资本金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有些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一大部分欧洲银行其实是“僵尸银行”,很多都无法通过压力测试。当然,这取决于你怎么设计压力测试。除了银行外,工业的复苏也非常缓慢。工业依然被汇率问题所困扰。它们的利润达不到人们对业界的普遍预期。最不幸的是,消费者信心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我认为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政客很多时候并未扮演一个正面的角色,因为他们一直告诉选民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不要相信银行家。这也是Robert Shiller(2013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上海论坛开幕式上提及的一个观点。现在所有人都非常憎恶银行家,政客通过使用比喻对这种现象推波助澜,但实际上金融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是实体经济的燃料,所以除非我们重新开始信任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否则经济会停滞不前。所以信任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即使基本面情况很好,修复欧洲经济中破碎的信任是很困难的。此外,欧洲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刚刚进行了欧洲议会选举,欧洲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认为欧盟是失败的,我们应当重新从欧盟中脱离。我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声音,是一股我们需要应对的强大声浪。一旦决定成立欧盟,我们就没有回头路了。只有一条路,就是继续前行。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欧元,不能没有财政联盟,不能没有政治联盟。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但我们还没有实现政治联盟,我认为
我们应当向这个方向迈进。
丁纯:您提到,欧洲议会中怀疑欧盟的党派正迅速积聚力量,同时对欧盟的信心也遭遇了危机。我认为欧洲保持联盟状态和继续一体化不但对欧洲,对中国和世界也是好事。你不但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个经济领域实践者,所以我想听听您对银行业联盟的意见。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我认为银行业联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但达成这个联盟非常重要。重复一遍,我不是银行业联盟的专家,但我认为我们必须迅速向欧洲一体化和银行业联盟迈进。理想而言,会有一个全球的银行业监管机制,虽然我认为可能太遥不可及,但至少在欧盟的层面,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过欧盟单靠自身是很难解决全球问题的。
丁纯:1979 年以来,鹿特丹和上海就是姐妹城市。您来到了上海论坛,谈了鹿特丹自由港的问题。所以您可以对鹿特丹做个简单的介绍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鹿特丹和上海一样是个港口城市。很多年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我认识到鹿特丹港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当然几十年过后,按照不同的标准,鹿特丹港口在世界上可能排名第9,第10 或第11,并已经被至少8 个中国港口赶超了。[ 注:按集装箱吞吐量,2013 年排名在鹿特丹港口前的中国港口共有7 个。
丁纯:但在欧洲仍然是最大的。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你说对了,在欧洲仍然第一,不过有趣的是如果你纯粹用量化的方法衡量,比如船只吨位,那么中国的港口都更大。不过,荷兰的港口仍然对荷兰全国的竞争力有很大贡献。所以如果你看一下全球竞争力指数,荷兰排名第八。中国排名第28,所以我认为中国在提升竞争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认为荷兰竞争力的秘密是它不光看量化的竞争力指标,还看质量指标。所以比方说,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法
治、对政府的信任、创新的税收和关税管制、一定领域内的高水平教育等都与社会创新有关。健康因素和环境议题也正日益重要。所有这些都使荷兰的基础设施高效而创新,这提高了荷兰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排名。
丁纯:您在上海论坛的闭幕式上谈到了上海自贸区。您能够对上海的这项试验提供一些评论或建议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试验。上海如此有趣的原因是我们看到在欧洲,自由贸易区正越来越不受欢迎。我们以前曾有过自由贸易区,但现在我们出于多种原因放弃了它,一个原因是欧盟自身几乎已经是一个自贸区了。当然这只在欧盟之内,如果你是一个非洲的农民,你不会认为有一个自贸区,因为对非洲仍然有着贸易壁垒。在欧盟区内有某种形式的自贸区,但自贸区就管制、关税和货物运输而言正变得越来越严苛。所以由于严格的管制,我们更容易放弃自贸区,而转向其他形式的创新,例如安全的贸易通道,或者发掘整条产业价值链,而不是仅仅盯着公司证件或公司的税务、关税证明。所以这些创新帮助了鹿特丹的港口。我对上海的自贸区发展现状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就像我们在上海论坛了解到的一样,上海自贸区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它的核心不只是自由贸易,还有将上海与中国的其他地区连结起来,还有政府改革、管制改进,法治和仲裁,可靠的运作机制以及运作流程的结构,可靠的政府治理,也许还有改革的可持续性。我认为可持续性对整个中国来说正日益成为一个议题,对上海自贸区来说也是如此。
丁纯:就像你提到的一样,在这场试验中我们需要一些结构性的改革,尤其是在法治和监管领域。如我们原有专门关于合资企业或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可能需要修改。你对这些领域有什么建议吗?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作为一名律师,我会说有法治,一个良好的仲裁机制和一个法律系统总是好的,因为它们提高了外资的信心。所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使中国的法律达到最低的国际标准,来激发外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利用好那些曾让中国领先的比较优势。相比那些诉讼多发的国家,这其实是我欣赏中国的一个原因。具体来说,基于信任的社会在签订协议和达成交易方面其实是很有效率的。你不需要在谈判协议时带一个战斗营的律师过来。先相互建立信任,然后谈生意,效率会很高。对诉讼更多发的社会而言,就像Robert Shiller 提到的那样,每二十个人就要有一个律师,这样的社会并不重视在信任的基础上做生意是多么重要。我的建议是在你们的社会中保持这样的信任,因为这是非常珍贵的。一旦信任失去了,再找回来就很难。你可以一夜之间失去它,但重建信任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另外,如果失去信任,那你会向美式社会转型,这样的社会中有如此多的律师,以至于叫辆救护车都会有律师跟着你到急诊室,问你需不需要法律服务。我认为如果今天的美国要重新设计法律系统的话,他们不会选择一个像现在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诉讼社会”。所以我个人的想法是,他们事实上很羡慕你们基于信任的社会。所以我要说,保持这种信任基础,但同时要建立按国际标准来看最低的法治,这样跨国公司就有法可依。
丁纯:我们都知道,您在学术领域和商业领域都有出色的履历。作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女性,您能告诉我们这背后的诀窍吗?人们总是谈论做一名女性领导者的不易,你怎么想呢?
Pauline van der Meer Mohr: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实际上,在荷兰并没有那么多商业或学术领域的女性领导者。如果我们观察整个欧盟的话,荷兰在男女平等上其实根本并不出色,在我所在的大学,只有15% 的教授是女性。我当然希望这个数字能达到50%,但我们现在距离这个目标仍然非常远。对国际商业中的高级管理职位来说,情况也是如此,荷兰的确大大落后。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其中之一是,荷兰有非全职工作的风气,
当女性有了孩子的时候,往往选择兼职工作,花一些时间工作,花一些时间陪孩子。结果是,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晋升得比男性更慢,例如在学术领域中,当她们拿到终身教职时已经远远落在男性后面了,发表的论文数量可能要少得多。所以我们开始尝试改变这种现象,但这种努力在学术领域中很不受欢迎,因为最后在专业任命时学者的年序是决定因素。所以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做一名女性是否有优势呢?当然有。我是说,每个人
都看得到你,所以使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并不是难事。同时,你的风格与众不同,这有优势也偶尔会有劣势,因为有时人们不理解这种风格。你必须在工作中投入一些更多的精力。成功有秘笈吗?没有。成功的诀窍因人而异。对我来说,诀窍是努力工作,每当有一个机会时,一定要抓住它,不要害羞,不要害怕承担风险。有时机遇会有风险,但你的勇气会告诉你“啊,我准备好做这些了”,也许没有,但我得试一试。随时准备好尝试,冒一些风险,找一些能支持你的人。很重要的是家庭的支持,因为如果你的家庭不支持你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