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论坛2015”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下设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大板块,共21个子论坛。本届上海论坛特别设置了9个高端圆桌会议,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老龄化、食品安全、信息社会等多个热点话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和研讨中,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就以上话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为亚洲和全球合作发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经济观察网 梁嘉琳/文 刚刚闭幕的上海论坛的某个分论坛上,一位与会嘉宾讲了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从杭州进军上海。支付宝一位负责人曾发问:你们上海的医保基金为什么不向支付宝开放?这位嘉宾反问道,医保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公益性资金怎么可能只向一家私营企业开放呢?
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并非恶人。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标准,它们帮助地方政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当然,它们也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盈利模式——掌握核心数据,独占流量入口,收拢“过境”资金,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市场占有率。上述嘉宾以“互联网+医疗”为例,支付宝“未来医院”业务,大致是想让本地大部分居民用支付宝看病,让诊疗费用都在支付宝上过一遍,并通过巨量“过境”资金的“转入—汇出”时间差投资获利。
今年起,“互联网+”从企业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随之面临一个难题:自身数据、平台乃至业务接口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向来势汹汹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阿里、腾讯、百度开放,尺度究竟应该多大?
笔者理解各地官员的苦衷。如果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为了“智慧城市”工程,开放尺度过大会导致“割地求荣”,把一些涉密数据、底层平台、骨干业务都交给某家民营互联网企业,就算对方背景再清白、资质再权威、技术再可靠,正如一位地方官员讲的,“心里总不太踏实”。反过来,如果地方政府将对方拒之门外,又会背负“地方保护主义”甚至“背后有猫腻”的质疑。
但上述支付宝负责人的质问也并非毫无缘由。截至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仍不支持网上挂号,更不要说享受网上支付医药费、快递送药上门等“前卫”服务了。老百姓享受这些服务,有赖于医疗系统、医药系统、资金系统的互联网化。于是,有人说,在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度不高、开放门类不全、开放程序不规范的当下,谈论政府数据开放的尺度,有点“舍本逐末”甚至是“为虎作伥”。
笔者认为不然,政府来源的数据、平台和业务接口的开放是不可逆的,一旦出了岔子,损失难以挽回。媒体报道提供了前车之鉴:2007年,兰州供水集团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黄河)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兰州威立雅——相当于把一座省会城市的供水业务全部交由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尽管兰州市国资委以55%的股权绝对控股,但董事会的外方成员更强调经济效益而非社会效益,结果导致泵组、管线维修率过低,最终爆发了苯超标的兰州停水危机。
兰州停水危机只是极端个案。如果只是开放一项细分行业数据(如路况信息、环境监测信息),并不会酿成大祸,地方政府无需因噎废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下最保险的办法,是自己成立一家国有网络技术公司,或者与本地“关系好”的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但这显然不符合开放、包容、共享、共治的互联网基因。
更恰当的办法,也许是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开放、平等开放、有序开放。比如:“互联网+医药”既向国家食药监总局旗下的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开放,也向其他民营企业符合招投标条件的平台开放;“互联网+支付”业务既向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企业开放,也向银联等传统银行业开放。笔者相信,只要形成自由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就能在开放道路上,找到更心仪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