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一带一路有容乃大 产能合作互利共赢

来源:上海论坛  |  作者:卢梦匀  |  发布日期:2015-05-24

5月23日,“上海论坛2015”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于5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下设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大板块,共21个子论坛。本届上海论坛特别设置了9个高端圆桌会议,重点关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老龄化、食品安全、信息社会等多个热点话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和研讨中,与会代表将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以专业的视角就以上话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为亚洲和全球合作发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中国证券网讯(见习记者 卢梦匀) 2015年上海论坛开幕式大会2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了“一带一路”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并阐述了在“后国际金融危机”下四个“IN” 的应对思路。

刘劲松表示,“一带一路”不是只有一条经济带或者一条海上通路,也不是一元化的平台,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网络,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不仅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完善,更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对接。

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刘劲松认为,无论是需求端管理与供应端管理,还是市场决定作用与政府积极作为,都十分重要,同时各国也需要自主改革与创新,国家间需要展开合作。对此,他使用了四个带“IN”的词语进行了概括,即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互联网(Internet)以及包容性(Inclusiveness)。

刘劲松表示,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亚洲每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达8000亿美元,世界银行与亚洲发展银行每年的投资与各国自筹的资金还远远不够,缺口巨大,除此之外,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严重的公共设施与道路老化问题。而2014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对外投资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投资多用于基础设施,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包括筹建的亚投行在内,世行、亚行等各个组织,以及各国规模中的投融资平台,都在助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同时,刘劲松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应该始终重视实体经济,防止过早出现“去工业化”或者工业化竞争力下降。工业发展与就业率、生产率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新型工业化合作,特别是国际产能合作,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头戏。他强调,中国拿出来开展国际合作的产能是先进的、绿色的、低碳的、适用的,希望亚洲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工业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面对“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刘劲松提出,中国将在未来3年投资近2000亿美元发展宽带,根据专家估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0.3至1个百分点。

最后,刘劲松强调了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包容性增长,“一带一路”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它将与其他地区机制互补共生,相得益彰。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