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2012主旨演讲】龙永图

作者:  |  发布日期:2012-10-09

(速记稿摘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龙永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这样一个上海论坛。

我记得六七年前当SK决定赞助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主持一个论坛,在北京叫北京论坛,主要谈论政治问题,在上海搞一个上海论坛,主要讨论经济问题。我曾经对复旦大学的校领导讲,我说你们一个大学搞一个上海论坛,在上海能不能通过,我都表示怀疑。因为一个大学居然把自己主办的论坛叫上海论坛,现在看来复旦大学做得很好,今天韩正市长亲自光临,说明你们这个论坛叫上海论坛也算正统。所以首先要祝贺我们复旦大学能够主办这么一个好的论坛,一个好的国际论坛。

今天我想讲一下经济转型的问题,因为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讨论未来十年亚洲的经济战略。讨论未来十年的经济战略,当然也可以讨论未来十年的能源战略、人口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等等,但是我认为在讨论未来十年战略的时候,最核心的是讨论亚洲经济转型的战略,对于中国来讲也是今后十年的核心,那就是经济转型。因为在过去十年,确实中国和亚洲的许多新兴经济体一样取得了重大的经济项目的进展。但是确实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就是怎么样实现经济转型的问题。谈到经济转型,当然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很多的转变。这些转变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经济的增长从更多的注重数量到更多的注重质量这样一个方向的转变;经济的结构怎么样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共同发展的方向来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怎么样从过去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为动力到依靠投资、出口和内需,而且以内需为主导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企业的发展来讲,怎么样从一个以国有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发展的这样一个模式,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一起发展的这样一个方向的转变。所以说中国经济转型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转变,就是经济增长目标的转变。就是怎么样从一个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经济转向一个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这样一个经济。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方面我就觉得衡量中国经济转型是不是成功,我看主要是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看人的生活是不是更加幸福,更加充满了活力。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稳定和更加的和谐,所以归根到底衡量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一个是民生的问题,一个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可以说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的转型。也就是说从以增长为目的,转移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我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主要是在2009年当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当时我们中国很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在讨论中国什么时候从经济总量上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当然从总体上来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我们正在讨论什么时候中国能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当时我在澳大利亚的一篇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提出了三个什么时候:他问我们中国,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去留学,而不是送到美国和欧洲去留学;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的电影、听中国音乐、阅读中国的书籍;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选购产品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中国的品牌,而不是美国、欧洲的品牌。所以这三个问题当时看了以后确实像一盆冷水泼在我们头上,对于讨论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使得这样一个问题变得非常非常地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当时确实感到这三个问题确实打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就是中国的经济什么时候能够从软实力方面真正地和自己的硬实力匹配,从而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响力。

我觉得要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加强中国人的发展,加强中国经济从增长为目的,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这样一个转变。那么要实现这样一个转变,现在大家都在很热烈地讨论,主要是怎么样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增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方面,我想是不是可以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做出努力。

第一从实体的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载体方面,我们能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最近中国一直在抓文化产业,实际上在抓中国文化的实体,中国文化的物质的形态。所以我们能否产生更好的为全世界所接受的电影、音乐、书籍,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够为全世界的精英所能够羡慕、尊重,以至于他们把自己的孩子更多地送到中国来学习。所以中国要打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第一是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教育产业,这一点我想把它作为实体的文化,或者说文化的载体。

第二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文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文化主要是怎么样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市场化作为目标的。但是现在我们大家越来越感到,我们在建立一个市场经济的体制文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们现在依然看到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这样一个主要目标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国家对于资源的分配和控制越来越强,从土地资源到资金,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的资源,国家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仍然起到一个主导的地位,市场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主导作用;第二国有企业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高度垄断,所以使得其它所有制的企业在经济发展的空间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第三政府的行政审批不仅没有大量的削弱,而且在最近几年有强化的倾向;这使我想到我们在中国入世十年的谈判当中,最脆弱的就是怎么样消除政府的力量,当时我们想我们入世是否取得的一些成就,但是这些成就正在丧失。所以中国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方面,怎么样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是我们在实现经济转型方面以文化为主要核心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样一个体制的文化。当然这样一个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有一个诚信体制来支撑。而社会的诚信体制所出现的问题更使我们感到担心。因此我们在建立一个文化的体制方面,确实也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三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建立适应经济转型的价值观,非常赞成刚才崔泰源会长讲的价值观的问题,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之核心,如果没有一批真正有文化的人来支撑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走很远。所以培养一批真正有文化的人,应该是说我们实现经济转型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培养有文化的人,当然包括我们复旦大学这样一些优秀的学校里面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是这远远不够。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是说他有了大学的文凭,他有了硕士、博士的学位,他就是有文化了。有文化的人必须是有一个真正的拥有核心价值观的人,有文化的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做好:

一是他知道怎么样正确地对待自己;也就是说一个有文化的人对自己会是自信、自珍、自律、自强的一个人,对一个国家来讲,对一个民族来讲,他就是一个有自信的民族,一个自珍的民族,一个善于自律的民族。

二是他怎么样对待其他人,也就是说这个人怎么样能够以一种谦恭的态度,以一种包容的态度,一种爱的态度,去对待周边所有的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怎么样能够有一个谦恭的态度、一个包容的态度、一个充满了友爱的态度,一个慷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周边的民族、周边的国家和全世界的国家。

三是一个人怎么样对待周围的环境,他是否以一种顺应客观规律、顺应市场价值的规律来从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他能否顺其自然,而不是和自然做对抗。他对自己的环境,对全球的环境是不是像珍惜自己的环境一样。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在培养一个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批有文化的人。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真正地培养一批有文化的人,那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会建立在一种被人尊重的地位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真正是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同时我们中华民族又是一个谦恭、对其它国家充满了热爱、包容、理解和慷慨的民族,如果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是采取一种顺其自然、对整个环境是采取一种珍视整个环境,保护所有环境的这样一种态度,那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我说当然我们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当然必须要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体制。

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培养我们中国一批、一代,具有受人尊重的价值观的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上海论坛应该着重在这样一个方面的讨论。这也就是为什么崔泰源会长和韩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希望在一个学校的基础上,来举办论坛,因为学校它的根本任务毕竟就是人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上海论坛如果能够坚守这样一个以人的价值,以人的培养,以人的发展作为它的核心理念,那么我们上海论坛就可以区别于其它论坛。而且在和全球最好的论坛,包括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所谓的竞争合作当中,能够显现自己独特的力量,独特的价值。所以我希望我们以一个上海最有名的大学作为主办方的这样一个论坛,打出自己的品牌来。就是集中讨论人的发展问题。

当然人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经济关系,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来讨论、探索人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只要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国际关系的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如果每个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人民相互之间都有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一种慷慨和关爱的态度,国际关系可以处理好。最困难的国际关系也可以处理好。但是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如果是把所有的国际关系仅仅建立在一种纯粹的利益的基础上,或者说地缘政治或者地缘经济的基础上,那么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的关系就很难建立。所以我认为从我本人来讲,我对于上海论坛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上海论坛能够不愧于是由一个全球最知名的大学举办的论坛,这种论坛才能够在全球千千万万的论坛当中独树一帜,发挥自己最基本的品牌的理念。从而使上海论坛办得越来越好。

最后我祝上海论坛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