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2017主旨演讲】拉纳·米特(Rana Mitter ):剧变中的亚洲:回首过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将中国、亚洲和世界打造成更加稳定的地区

作者:  |  发布日期:2017-10-10

今天我想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今天讨论主题的背景,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如何融合到一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塑造一个更加稳定的中国和亚洲。

我这里特别要讲讲对于历史的解读,其实Duara教授说的话跟我要说的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他说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都有助于塑造国家和地区的自我认同意识。我还要增加一个要素,就是两个历史片段,都跟中国的关系,但不仅限于中国。一个就是有关丝绸之路,现在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概念被提出来以后,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看一下现代历史,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的历史,抗日战争以后的这段历史,特别是作为重要战场的亚洲,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角逐当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新丝绸之路和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政府所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政策倡议之间的关系。它的确提供了一个全新政治和贸易机会,不仅对于中国,也对于那些通过这条带和路,与中国结合在一起的国家。

    我觉得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通过这段历史,唤醒大家对于这片热点地区的关注。对于整个20世纪来说,其实大家的关注点都是在太平洋地区,集中在亚太地区。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要认识到,需要把更多的经济、贸易等重心放在中亚,包括南亚、东亚等地区,又使我们想到在唐朝,丝绸之路刚刚被建立起来的盛景。当时中国政府有一些愿景,向西部拓展的现实也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得到强化和巩固。因此当时的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成为很多贵族或者是商人聚集之地,包括中亚、南亚和欧洲以及中东地区。许多的商人把当时的奇珍异宝,包括非常精美的丝织品和商品,带来展示和交流,这使我们想到过去的盛世。

    因此我们很有可能看到一副不同于闭关自守或者是固步自封的景象,而之前的道家、儒家都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的基础。正像一些专家所谈到的一样,我们中国思想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非常重要的是直到19世纪,所谓中国圈或者汉文化圈,一直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圈,混合杂糅了许多国家和许多来源的文化,包括儒、道、释。它们可能来自于印度,可能来自其他民族国家,或者是来自其他的少数民族,来自当时的秦朝、清朝,以及来自不同类型的组织的互动。

    中国文化,中国概念的理解一直是属于多元化,从来都没有单一的精确的定义。因此我觉得中国应该叙述中国故事。我一直告诉大家其实没有一个精确的所谓中国故事,有很多人一直在反对或者是在争论:到底有没有一个中国故事。我觉得没有统一的中国故事,我们讲的就是以中国为主,混杂了许多因素的综合故事。同时我觉得印度当时的活动最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如何更好的与周边的一些变革以及非欧洲所统治的区域互动,刚才Duara先生也提到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如何有效地形成许多非欧洲团体当中的群体,形成20世纪的民族思想和理念。

    而和它相关的一点,这一点也和软实力有关系,就是所谓的综合性,或者说是来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印度当初就在亚洲现代性方面处于前列,你可以看一下印度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当时这些绘画仍然可以看出非常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而非一味追随历史主义和传统主义以及经典主义的特色,这也极其鲜明地定义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这些现代主义的元素来自于相当多的非欧洲团体和地区,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因为我觉得就像印度的故事也不只是印度的,中国的故事也不只是中国的。

    我最喜欢举中国诗人郭沫若的例子。20世纪早期的时候,中国的伟大诗人郭沫若曾经写过天狗,这里面包含很多现代性元素,里面的诗句是这样的: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 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能量)的总量。它说明了什么?它让我们感受到了19世纪美国现代主义的诗人霍德·惠特曼的特色。在现代主义兴起的过程中有一些动力因素,当时亚洲和美国的文化符号和人物大规模进入亚洲语境当中,包括来自于日本的文化元素,从郭沫若的诗就可以看到这种元素,中国、美国、印度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体现了杂糅性、兼容性、大都市的包容性。

    在中国大历史的关照下,你可以看到中国并不是一直在闭关锁国,而这些也体现在战争时期,特别是二战时期,二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这张图就展示了当时中国一些地方遭受日本的入侵之后,发生的一些故事。这张照片记录了日本进行空袭之后的重庆。当时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中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共同合作来做一些事情。我们都知道当时重庆作为陪都,也遭到了日本的轰炸。虽然只是一场战争,但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现在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大国?有一部分源于在当时战争中的成长。中国当时与很多主权国家结盟抵抗法西斯。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到了1943年的时候,差不多在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100年之后,中国签署了新条约,这个新条约承认中国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自从那个时刻开始,中国不断向外拓展,签署协议,形成很多盟友关系,包括中美关系。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大国,形成盟友关系。

    其实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我们都知道美国曾经就很早派出他们的代表拜访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元老,在1944年,当时党中央还在延安的时候,我们看到美国派出中国小组和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触和见面。可以看出在亚洲语境下,两个大国的代表之间已经有了互动,同时在一个反帝反殖民的初期,中共与美国也有接触。

    同一时间,更多的接触是来自于国民政府。当时的政府是由蒋介石领导的,他和他的夫人宋美龄女士与美国当时在东亚地区的统帅史迪威将军进行了会面,还拍了合照。这张照片三个人都在微笑,虽然两方有矛盾,但显然,他们面对记者照相机时不会把这种不满展现出来。至少大家从这些交往可以看到,二战起到很微妙的作用。一方面珍珠港事件之后国际力量重塑,英国、美国和中国在抗日战争当中达成一致,这也是第一次一个非欧洲的强国和另外一个非欧洲国家结成同盟关系。这当然是国家利益起到作用,但这并不常见。

    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英国和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站在一起。当然印度也有同样的表现,也实现了自己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这张照片展现了中美关系的多样性。当时的史迪威将军,罗斯福总统,是如何跟蒋介石政府交往,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中国的合作意愿不是特别强烈,而中国方面认为美国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抵抗外敌入侵。在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的也是许多中国政治研究专家研究的一个主题。虽然会议没有做出任何的重要决定,但这是第一次非欧洲国家领导人站在第一排合影。这张照片大家可以看到有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宋美龄,所有这些人都坐在一起,重要性不应该被低估,它标志着亚洲关系的转变,尤其是后殖民主义时代关系的转变,也带来一系列的战后国际秩序的改变。

    我很简单地来谈一下战后的情况,值得注意,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我们看到中国和世界拥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也失去很多机会。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机会非常多,中国和亚洲之间能够建立起全新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和当初的殖民时期关系完全不一样,1955年万隆会议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大家可以看这张照片是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和印度的尼赫鲁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所留的照片。他们开始建立起互信,当时都认为美国和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当时塑造世界秩序的两极,但是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之前所提到的,失去了发展机会。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和中国渐行渐远,开始成为互相孤立的两极,双方需要为此局面的形成负责任。这个历史机遇如果被抓住的话,结果将完全不一样。两方都要为自己的政策和外交的失误付出一定的代价和责任。直到尼克松和基辛格在70年代访问中国,见了当时的领导人之后,中美关系才迎来了转机。

    当然在苏联解体后,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过去几十年当中,中国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10年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的地位和特色,用体育作为一个纽带,在国际舞台体现文化软实力。网络的兴起也是改变中国人世界观的因素。在中国待的三天,让我意识到我落伍了,大家都在教我用微信。中国显然在网络、APP、IT方面处于世界的前沿,将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放在第一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同时中国也不是没有问题。中国有很多发展机遇,但是有很多挑战,比如说环境污染。为什么特朗普总统对巴黎气候协定的态度十分暧昧?或者仍然不愿意在这方面的表态。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解决污染的问题上,各国诉求和考虑显然是有所不同。中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应对这样的挑战,积极提升国际影响力。

    从这张图(见图3)上大家可以看见,在未来实现复兴,中国显然应该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的“一带一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是贸易、商务合作,而不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不靠外国,和以前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是在复兴一个古老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又能够看到,在过去10-15年当中,尤其是2015年二战结束60周年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看到国庆阅兵的盛况,使我们想到当年二战时期,中国、美国和英国在一起联手打击帝国主义或者说是外敌入侵的情景。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一种共同拥有的历史找到复兴的实力和线索,应该加强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这将成为一个加强各自理解的叙事方式。尤其现在看到欧洲,英国脱欧,还有其他的事件愈演愈烈,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显然应该正确对待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也应该是由国家实力作依托。

    在我结束讲话之前,我想留给大家一张图片,这张图片也使我们想到当初毛泽东总统和尼克松总统见面,现在又看到中美两位领导人一起握起手,习主席和特朗普的微笑说明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更加重视的是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未来四、五年世界秩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中国和美国显然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和抗衡实现各自国家实力的提升。但是我们又需要注意我们必须要从历史中找到相关的力量补给,不管是对于中国还是美国,尤其是对于美国来讲,双方都应该一方面看到两国做的贡献,同时要看到各自做出的牺牲。二战的胜利让现在的中美两国对战后的亚洲有主要的发言权。

    很难想象如果中美不进行合作的话,亚太地区能够取得和平,但是关键的一点就是两个大国都需要有所平衡。中国应该继续欢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存在,而美国应该将中国带入到塑造这一地区合作圈里面。有了这样一种合作,那么“一带一路”的战略取得成功的概率就会更高,从欧洲的角度来说,我生活在欧洲,我们也非常乐意看到这两个重量级的国家能够走到一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亚洲和世界各地带来和平和稳定,谢谢。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