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感谢本次论坛的组委会向我发出诚挚邀请,并且就新的技术以及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做一个演讲,我的专业主题大家通过介绍已经知道了,我主要是集中在商业市场搜寻摩擦理论的发现,同时我们要看一下对于长期雇佣和劳动力市场会起到什么影响,尤其更重要是看一下对于英国脱欧对于整个世界产生的潜在影响。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就欧洲一体化趋势做一些新的研究,我在发言当中,可能一方面讲到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政治和经济方面改革起到的作用,这样的理论最近也是得到了大家的热捧,特别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技术的发展处于非常活跃的快车道的大背景下面,这样的讨论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美国在这方面处于前列,而且美国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运用新的技术,尤其是在机器人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处于前沿,对于未来也会产生非常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中国在这方面显然也是处于前列,中国的政府也提出2025中国制造的战略目标,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几十年当中进一步驱动经济快速成长和创新发展,基础当然就是创新和AI以及机器人和各种新的技术。
在习主席作为核心的中央政府提出这些战略之后,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议,在我的发言当中,显然我会对机器人未来、职能人工未来做一个对比研究,特别谈到日本、韩国、OECD国家的经验和对中国的启示。我的发言当中也会提到,中国政府和各国政府都应该采取紧急的措施进一步消弭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和不平等,这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有必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并不是一个技术的恐慌者,但是我们认为要从新的方面审视技术。
接下来我正式开始我的演讲,刚才我已经谈到,首先从经济的增长方面,尤其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技术,我们要实现经济的发展本身可能比较简单,但是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新技术必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比如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这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大家经常看到的趋势,但是现在不能靠这样的趋势驱动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新的技术出来。这涉及到经济行业的结构重组,我们不能够期望整个经济体都能够同比广泛、全局性实现增长,这是显然不现实,也是不可能,我们必须要在可行、现实的条件下面实现某些领域的高速增长,并且驱动其他领域均衡,不同程度的增长。
讲到技术的话,显然我们这个技术从一开始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个所谓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现在尤其是在数字化的时代和数字化的改革当中,驱动者和早先的技术突破完全不一样。比如说计算机计算化的趋势,从早期的角度来讲,它主要是和电、和大规模生产等等联系在一起,显然它也摧毁了许多没有任何需要技术水平和要求的工作。
在电被发明出来之前,在19世纪末和18世纪,都是靠蒸汽,之前靠更加原始的技术。所以当时的工作都是毫无技术可言,从20世纪开始,我们看到每一家家庭能够有这个能力去负担相关的电力,或者是负责相关的技术引入,在美国也是这样,在英国也是这样,在其他欧洲市场也是这样。比如说我们有更为清洁的烹饪方式,更为清洁的点燃灯的方式。特别是随着电的出现,一批电器应运而生,包括我们的空调、洗碗机、电视机等等,它们带来给世界和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易消耗品或者是家用电器行业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
随着将计算机引入市场,它所影响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常规工作,而不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能够做的就是一些计算。可能某些计算是需要更多的技巧或者是一些技术,但是他们都是一些日常的工作,他们不需要你更多的做一些认知方面的运算,或者是思考,因此取代性也是非常强。所以那个时候,差不多20世纪的晚期,应该是在一九七几年,我们发现很多工作被计算机替代的趋势,那时候的替代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替代大量的一些常规日常的工作。还有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去出差的话,要去订票、订房,这些都是很常规的工作,当时很多常规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的应运而生进行取代,对于我们劳动力市场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你可以看到不管是对于任何一类工作人员来说,包括一些基础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一开始就不用计算机,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本身运用的限制非常多,因为他们本身没有任何机会接触使用计算机,在过去的30多年当中,由于这批人的存在,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工资有非常实质性的增长。从整个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底层的那些技术能力要求相对比较低的工作岗位来说,他们发展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和计算机进行联动,中产阶层不断的增长,因为他们使用计算机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们现在有新的计算机技术,使工种不断往上层迁移,因此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技术分布不均衡,所以带来工资收入水平,以及技术鸿沟不平衡,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相关技能培训或者是模型重构,这些都是对于缓和社会分层有帮助,但是这个做法不知道是否在所有地方能否适用。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工资的收入水平两极分化还是非常严重。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达到一定新的发展阶段,包括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的发展,哪些工作会处于岌岌可危被取代的工作?要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并不是常规的工作,比如说现在讲的汽车行业,现在的汽车可能安全性要比以往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未来有很多公司都在研究无人驾驶的技术,驾驶员必须要考虑交通怎么疏导,是否会撞到人,这个路况适不适合驾驶,现在这些东西都由人工智能进行思考,包括3D打印,本身也不是一个常规的技术,所以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也是一样,一些有技术的驾驶员可能会被无人驾驶的汽车取代。
因此可以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现在正在取代一些技术工种的工作,但是具体哪些工种影响最大,我们仍然需要统计,我们现在知道的有哪些信息?每一次出现各个技术创新的时候,都会对既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技能以及对社会的分工格局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你看现在的社会格局,其实不难发现,其实有很多来自于行业以外的其他地方所谓的工种有可能会取代该工种以内既有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个趋势。比如说我们看到家庭购车,你买任何一台车,现在40%的成本都是花在智能设备或者是电子设备,而不是硬件上面,像阿里巴巴、谷歌这些公司已经进入到一些传统领域,他们本来不是做汽车,但是他们已经抢掉很多汽车公司的饭碗,他们就是在人工智能、计算机和认知识别方面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专业技术,因此他们的出现就如同一股新风潮进入到这个市场,成为很多能潜在取得既有工作岗位的新力量,但是具体哪一些行业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我们要做一些数据上的统计。
对于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话题也是很有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用工市场,对于用工时间会起到什么作用,会起到什么影响?显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电器设备包括机器人设备会取代越来越多由人工所从事和操作的工作,这种取代是必然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在1933年有一个学者凯恩斯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预测,从长期角度来说,我们将来的工作小时数到了充分雇佣劳动得到确保之后会进一步降到每周15个小时。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根据凯恩斯当时的判断,在人工智能参与情况是否能够得到保持。如果你看一下工作小时数,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凯恩斯的论断能够站得住脚,几乎有所有劳动生产力的国家而言,每周付出的小时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短,这张图上(见图1)大家可以看到。在OECD过程当中,在荷兰和德国,其实他们由于新的技术运用比较多,所以他们工作时长相对比较短,相对工作时长比较长的是希腊,因为他们的技术比较被动,有人称为他们的工作态度比较懒惰,因此在这方面的工作小时数更多一点。从这张图上更加明显可以看到2014年每周工作时间和每小时工作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产生市场来说,我们不能够惧怕工作岗位的失去,但是我们要热情的拥抱工作和提升工作效率,因为它能够减少我们每周绝对意义上投入的工作时间,但是很多工作岗位用共享的方式来实现。
从工作分享角度来说,虽然德国工作小时数最低,但是每周工作小时仍然会达到26小时左右,因为他们更多是建立在分享的基础之上,德国就业率也是非常高。从新的工作岗位创建角度出发,除了工作分享之外,随着新技术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而且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岗位在某些产业当中遭到重创,新的工作岗位在新的经济体当中出现也是必然,而且某些岗位也是没有办法完全实现自动化处理,因此从新的技术当中获得新的理念和体现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同时能够得到额外的需要,同而维持经济体的发展,哪个行业当中能催生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显然不同的社会当中是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共性是健康卫生领域会有更多岗位出现,也在教育方面有更多,跟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教育需求是非常大的,也会带来更多工作机遇和需要。
其他还包括一些服务行业、酒店行业、房地产管理行业,以及日常服务行业包括个人服务行业,这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衍生出来。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比较富裕的老龄化社会的出现,这也是一个社会新的特点。特别是在健康和保健领域,我刚才已经谈到它是放在我的列表当中第一位,它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因为我们未来社会是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对于高质量老龄化社会,对于健康卫生提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多。显然对于那些有比较多可支配收入的老年人,或者是相关群体来说,休闲行业显然也会带来更多的需求,因为他们需要妥协的工作时间更少,显然人们愿意更多的把时间放在休闲和娱乐方面,当然在一些其他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出现。
健康、卫生、保健领域,尤其是看护行业当中未来的发展机遇是不可估量的,大家可以从这张图(见图2)看到,在健康医疗,尤其是在高质量看护行业方面的投入与年巨增,尤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他们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保健和看护服务提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联图,中国在这张图上显然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医疗保健方面,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相对比较低。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就会更加巨大,这个数字代表支出与GDP的比值。
再来看老龄化的社会,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岗位出现?主要是因为整个社会正在走向老龄化,不管是欧美、美国、日本都在走向老龄化,2050年就是非常重要的结点,几乎所有主要的经济体和区域都有老龄化人口处于巅峰的状态,走向持平或者走向一定程度的趋稳,这些所谓的老龄化社会当中供养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当中的表现是值得引起大家高度重视。比如说你可以看一下日本,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人口,和20-60岁人口比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当中,必须要做出更多的调整来应对64岁,特别是65岁以后老龄人口的需要,在中国显然到目前来看没有他们那么严重,我们会进入到这条绿线和这条蓝线的高位领域。无论是日本、欧洲都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美国是唯一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感到,最上面一个点就是美国,说明美国在医疗健康的支出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中国是在左下角的这个点。
我们现在可以比较精确的预测,在这个领域的支出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目前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占了GDP的6%,我觉得在2025年这个比重会增加到10%。我们先看一下健康领域就业占整个就业的比重,有15%-20%的人口是在健康领域进行就业,无论是老年管理还是儿童的护理,还是残疾人的护理都属于健康的领域,在德国的比例是12%,中国只有2%人口在这个领域从事工作。如果跟土耳其进行比较的话,土耳其大概有4%的水平,肯定也是需要大幅增长。这里比较有趣的国家就是韩国,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就业比例是在6%-7%,在2000年,当时只有2%的韩国人口进入到健康领域就业,正是因为在健康领域的支出不断的上升,所以这个比例从2%上升到6%,相似的趋势也会出现在中国,中国政府也要做好,准备好在医疗健康领域对于就业的需求会不断的增加。
你可能觉得我已经离开了所谓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主题,但是我说的这个主题跟我刚才说的就业问题有非常广泛的关系,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都是新的技术,你有了新技术,你的产业部分可能不需要再雇佣那么多人,你从这么高的劳动生产力获得更多的收益会进入到服务行业,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我刚才介绍过什么叫豪华、奢华的服务领域,大家希望有好的教育,好的医疗健康服务,好的儿童教育,儿童的护理,好的老年人护理等等,通过研发,通过技术,我们看到在美国、荷兰、德国,他们整个劳动人口15%甚至以上的领域都会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或者高端的行业,中国也会出现相似的趋势,政府要对此做好准备,有更多的以市场为驱动产业产生更多的就业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已经同2%涨到6%-7%的水平,显然未来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