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论坛

葛剑雄:为环境治理研究去“霾”

作者:葛剑雄  |  发布日期:2014-06-12

     “这个倾向如果和民粹倾向结合,将是非常危险的,它不仅损害科学本身,也会损害真正的国家利

    针对当前环境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政治化、功利化以及狭隘化等问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政府不应以政治左右研究;学者不应因经济利益违背学术良心;而作为形成公众认知重要途径的媒体,则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不做误导性传播。

  

       环境气候的变迁与我所在的历史地理专业密切相关,与当代科学比较,历史地理专业关注的时段比较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用科学仪器观测时段较短的缺陷。但环境问题,包括雾霾在内,无论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中国或者上海的角度来看,已经不是一种科学或者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

去政治化:不以政治或民粹左右研究

       首先我们要防止环境变迁、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政治化倾向。

作为社会的主流,国际组织以及国家政府当然会有一些政治标准。然而,我们不应该拿这些政治标准去影响科学研究的方法。当前的研究有这样的现象:必须和当前的政策导向站在一边——承认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雾霾严重。如果研究得出的结论跟它不完全一致,可能就会得不到研究经费,甚至会受到强烈的批评——但这个批评往往不是从科学本身出发,而是以所谓的民意、国家利益,甚至“人类利益”为立足点。

       在中国,还有一种把 “政治政策”和民粹主义结合的趋势。另外,一些科学研究不管什么问题都往一个结论上去套,比如出现异常气候或异常灾害,如果找不到原因,那么最后的结论往往就是:这是全球变暖惹的祸。既然那么简单,为什么事先没有任何提示?这些现象都是非常危险的。

       回顾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往往起初显得次要的因素,后来会演变成主要因素,但是一开始这些因素却不被重视,甚至受到宗教、国家权力、社会潮流等的影响,以致于造成人类共同的损失。益。

去功利化:不因利益违背学术良心

      其次,我们必须防止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而敏感的科学研究的功利化倾向。

以历史地理专业为例,研究气候变迁需要大量的科学考察,这就需要人力、物力的共同配合,这些都离不开科研经费。研究并不排斥适度的商业化——商业利益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很正常。就像科学研究离不开政府的资助,接受商业集团的赞助本身不是问题。但拿了政府或商业集团的资助,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违背科学道德,去一味迎合资助方的利益。尽管有时赞助方已经表示得明明白白,不会干预研究结论,但一些科学家为了进一步获得赞助,往往会主动地迎合,修改或发表片面的研究结论——这就是功利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无法得出任何与主流不同的结论,或者至多只能得出有所“修正”的结论。

     有人提议,我们做的大部分是可行性研究,结论都是可行的,国家是否能划拨经费做下不可行性研究?如果能够证明某个决策的不可行性,这也很好。另外需要反思的是,拿了可行性研究的资助,难道就不能做出不可行的结论吗?这本身是完全允许的。即使不允许,也应该凭着自己的学术良心去抗争,甚至公开研究结果。

去误导化:媒体应当进行良性传播

      第三是对媒体的警示。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媒体成为了公众、甚至政府高级官员形成概念和认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媒体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少记者将报道重点放在耸人听闻的结论上。另一方面,缺少一些精通科学知识、能够正确报道科学结论的媒体,以及专业的记者或编辑。

       举个例子,雾霾产生后有不少耸人听闻的报道,有些并非科学家所言,有些则是断章取义。这样的报道对媒体本身有利,对公众却是误导。还有一些选择性报道——比如某一阶段,媒体都在宣扬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不断扩大,甚至到了危险的程度。事实上,臭氧层一度曾缩小,有时又会扩大。无论是从客观事实还是原因来分析,我们积累的资料还很有限,臭氧空洞是否已经成为周期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政府如何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需要了解科学技术、自然与人文知识的专业记者、编辑做出正确的报道。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家直面公众,针对雾霾、转基因、气候变迁等问题,正确地介绍它的基本原理、现状,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趋势。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看,一个社会需要有一些警示性的声音,但是必须把握好“度”。不能把极端的推断、想象,作为一种长期的意识灌输给公众,从而使公众形成错误的概念。在很多所谓的科学概念来自媒体,而非科普读物的今天,媒体应该承担其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通过夸张的、片面的报道,来赢得有限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利益。

      正因上述谈及的种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专业,还应关注更广泛的领域,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在某一学科中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能在其他学科中找到答案;而自认为准确无误的问题,也许在相关领域恰恰会遭到质疑。我们重视人类的活动变化对自然的影响是对的,但人类自古以来的活动,与自然的力量相比要渺小很多。我们人类更多地应该关注自然本身的变化,重视人的变化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编辑:黄漪

本文根据2014上海论坛上葛剑雄教授的发言整理而成

 http://bk.fudan.edu.cn/d-137628342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