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上海论坛2019将于5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全球变局中的亚洲:挑战、发展和新范式”为主题,邀请700多位各界精英就当今全球经济和国际局势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多维和深入的研讨,为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全面进步提供视点和建言。
论坛开幕前夕及举办期间,复旦大将陆续发布由复旦发展研究院编辑的世界系列、中国系列、上海系列、未来系列共10份智库报告,主题涵盖国际战略,多边开发银行在亚洲和新兴国家中的角色,南海共同开发,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老龄社会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外商资本和科技创新,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推动更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电子商务纸包装的现状、影响与建议,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等。
5月17日,《乱局与变局:复旦国际战略报告2018》发布。
2018年的国际政治舞台可谓纷扰不断、乱象丛生。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不断搅动国际政治风云,成为制造国际乱局的首要乱源。面对特朗普政府引发并不断激化的国际政治乱局,世界各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犹疑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并调整其既定政策,谋篇布局。
报告指出,2018年的变局大多与美国相关。在特朗普搅局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亟谋应对。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主要政治经济力量,或宣誓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体制与原则,或积极推进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安排,或谋划减少对美国的金融依赖,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防务合作,凡此种种,显示出世界开始认识到“后美国时代”自立、自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报告认为,2019年,乱局不会终结——特朗普政府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破坏性仍将持续存在,并且随着美国国内大选的临近以及在国内政治中来自民主党的严重掣肘,力争连任的特朗普很可能会在外交领域不断“发力”,使得国际政治乱局进一步恶化;变局也仍将继续——其他遭受打压的国家则会继续与美国进行强力周旋,并谋求建立“议题性联盟”和加强战略协调,更多地采取“抱团取暖”或是“两面下注”的方法,以应对日益不可预测的美国,以及一个更加纷乱复杂、更富不确定性的世界,从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出现新一轮的调整乃至重组。《报告》建议,面对国际形势巨变,中国外交要以冷静的判断、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奋发的作为有效应对。
报告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共分为13个专题。信强教授撰写了《国际政治局势:乱中谋变》;宋国友教授撰写了《世界经济形势:从不确定到更不确定》;林民旺青年研究员撰写了《中国外交:稳周边、促开放》;吴心伯教授撰写了《美国:特朗普乱局》;冯玉军教授撰写了《俄罗斯:重回实用主义》;丁纯教授撰写了《欧洲:已破未立,艰难探索》;胡令远教授撰写了《中日关系:峰回路转、蹀躞前行》; 张家栋教授、章节根副研究员撰写了《印度:从火中取栗到平衡求存》、郑继永副教授撰写了《朝鲜半岛:新形势与新机遇》与《朝鲜:走向“新并进”路线》、刘中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撰写了《中东:对抗、僵持与失衡》、祁怀高副研究员撰写了《东南亚:大国博弈下的外交新调整》、韦宗友教授撰写了《印太战略:能走多远?》。各个专题多角度地透视了本年度重大国际事件与国际形势发展,深度分析了事件背后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互动与博弈,有助于更好地拨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风云变幻,理解和把握国际关系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势。
5月20日,《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报告发布。
报告指出,长三角多年的协同发展表明,市场的力量是根本性的,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建构统一的市场标准、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和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根本保障是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与创新;主要抓手是市场主导的产业自然集聚和分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融合,特别是瞄准若干前沿领域,打造人工智能、微电子、健康科技等核心产业集群;基本前提是人民获得感的不断提升,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起有利于实现社保一体化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调和补偿机制,根据实际推动养老区域融合发展,积极稳妥地探索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新模式,积极配合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安全的水源地和生态空间的维护为共同目标,明确各方的责任义务,共同保护,共同享用。
基于以上认识,报告建议,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紧密围绕建设“世界级大都市圈”这个总目标,紧密遵循“先进制造业”这一宽路径,要做好“产学研用结合”这篇大文章。与此同时,上海要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上海要体现战略高度,发挥五大中心作用,形成资源高差带动市场主体流动,促进长三角进行合理分工;上海要体现创新力度,发挥全球科创中心的作用,借助自贸区、科创板等政策资源充分调动长三角创新和产业动能,强化创新驱动、加强生态联合治理、共建基础设施、突出先行先试;上海要体现包容广度,树立以上海为核心辐射整个长三角区的“大上海”视野,做好引领、当好表率。上海要在能力建设方面引领前沿,在生态建设方面持续深入,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人才集聚方面创新思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完善“一带”、“一轴”、“三区”空间构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具体实施方略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一旦我们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高质量经济体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来源,也将成为我国引领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底气所在。
5月22日,《2008年危机后多边开发银行在亚洲和新兴国家中的角色》报告发布。
本报告基于上海论坛2018中同主题圆桌会议的发言与讨论,内容包括对2008年金融危机遗留问题的评估;新多边开发银行的预期角色;基础设施行业和机构投资者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模式与新的智能基础设施的介绍。
报告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10年后,出现了新的全球金融治理模式。目前,运用这种新的模式,新兴国家在第一时间缓解危机影响,随后在强有力地驱动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领导和协调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多边开发银行的设立可以说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主要制度遗产之一,其特点是结构转变和新参与者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和巩固。如新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新多边开发银行的设立代表着金砖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的加强。这些新的机构被认为会通过新的方法、新的金融产品做出贡献,也会推动创新驱动项目的发展。
报告认为,作为多边合作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度高、周期长、社会效益复杂等特殊性,需要加强协调合作力度、增强信息透明程度来提高项目吸引力、缓解项目风险、降低监管成本。新多边开发银行需要进行互补,以便加快完成其工作,优化工作结果。同样,新多边开发银行还需积极吸引私人资本的参与,促进私人资本的发展,从而为成员国和人民创造价值和正向溢出。
5月23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撰写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商资本和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发布。
报告基于企业层面的注册资本和专利数据,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外商资本的现状及其对本地科技创新的作用,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技术和创新的关联基因。报告发现,广东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内地高度集聚的区域之一,外资企业高度集聚在珠三角9个城市,其集聚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而香港成为珠三角地区外商投资的第一来源地,并越来越倾向于投资珠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地,专利申请量占到中国大陆15%,外资企业尤其是香港企业是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贡献了近1/4的珠三角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其中80%以上来自香港资本;香港资本的专利更多来自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但近年来香港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比例比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而澳门资本对珠三角地区专利的贡献比较低,且主要是对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
基于以上认识,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粤港澳三地通过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减少创新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创造更强动力的科技创新引擎。一方面,大湾区各级政府要继续推进更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除了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诸如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外,还要在签证简化、户籍管理、和个税政策方面给予足够的便利和激励措施,让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型人才更好进入珠三角地区创业。通过创新项目来吸引更多的资本,真正形成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合力。另一方面,大湾区也应该鼓励更多元的国际性风险投资进入,投入更具颠覆性技术,实现其在国际创新领域“弯道超车”的目标。
如果您对报告全文感兴趣,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