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如果有一天美国不是世界了,而中国的人均GDP从3000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左右,那么中国就是世界了,上海就是世界金融中心了。最重要的是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
记者:相慧莲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生产性服务业规律性地向大城市集中这种现象的出现?
叶嘉安: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服务业都不一样。工业可以分散在昆山、嘉庆这些小城市,它主要的是生产,之后再考虑运输问题。服务业要分散,它的对象是人,而人分布在各处。很多中小城市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工业聚集了劳动力,有人自然会有服务业,当然高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仍集中在大城市里。
完整的城市体系是必须的,即大、中、小型城市同时存在。有人问,能否把生产性服务业分散到非大城市处,但他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和人的见面。我们可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但毕竟不够流畅。讨论大量文件时,见面交流更便捷、快速,穿过街对话总比乘一小时车来得方便。我们看伦敦、纽约、东京,经常人来人往,注重的就是面谈,中央商务区的价值正在于增强了办公室联系。
美国的华尔街、英国的舰队街、香港的中环,各自形成了聚集型的体系。从事生产性服务业需要搭建人际网络,但不能靠虚拟空间来实现。本世纪初科学大热,人们认为既然网络这么方便,何不在家里办公和学习。但真的有人这么做吗?人需要工作氛围,数码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很不一样。一般来说,只有10%左右的人在家里办公,其他都前往市中心。办公室位置很重要,这也是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分散的原因,城市发展一定要越来越集中。
记者: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前提,在中国它们有什么特点?如何看待生产性服务业的选址问题?
叶嘉安:在英国,工业化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工业革命发生在城市里,吸引了很多人进城从事工业,后来工业逐渐被服务业替代,但城市的基础是工业化。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和海外不一样。1978年改革开放时,费孝通提出“离土不离乡”,旨在扶持乡镇企业。很多工业在农村和小城镇里遍地开花,这就是农村城市化,即城乡一体化。制造业汇聚了人,服务业自然发展起来。后来人们发觉乡镇企业的环境不行,于是把企业搬迁到小城市,再搬到中等城市,慢慢推导下来。农村已完成了过渡这一历史任务。
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都比较发达,为什么生产性服务业赶不上?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慢慢集中,最终落实到大城市里。八十年代,昆山、苏州等地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国家索地建立中央商贸区,但有多少成功了?本世纪初,我们发现大量资源被浪费,土地被征用,来的人却寥寥。这就牵涉到选址的问题。发展工业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本、运输等因素,偏远之地意味着运费高、利润低。同时,我们有大量土地,却没有那么多工业,海内外的需求是固定的,工业不能无限扩张。服务业与人切身相关,但服务对人有一定比例,不能超出范围。工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都是有限制的,不能无限增长。
记者:在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历史发挥了什么作用?上海的发展对其他城市有什么借鉴意义?
叶嘉安:上海在1991年时开发开放浦东,当时生产性服务业还没起头,却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我们要通过规划重新成为一个世界城市。我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上海在民国初期时已经是一个世界城市了,所有最繁华的东西都汇聚在上海,而香港还是个渔村。上海有历史的背景,也被赋予了历史的担子。浦东试图重新成为一个世界中心,首先要提供充足的办公楼。当时有外国学者表示这种做法不够理性,太多的办公室会闲置下来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2003年时到浦东找房子已非常困难。如果没有浦东超前的规划,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都要滞后了。
其他城市想学习建设浦东的这种举措,有的没有成功。上海有的东西其他城市不一定要有,因为上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它向伦敦、香港、东京、新加坡看齐,哪些土地是需要的,就先规划起来。但超前也有风险,万一生产性服务业没有跟上就不好了。所幸中国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国度,不可估量。现在深圳等城市也在搞相似的开发,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等时间给出答案。
记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什么因素推动着它的发展?
叶嘉安:生产性服务业势必会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工业越来越发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相应变大。像金融、法律、会计、调查、公共关系等,都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其中,会展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工业增多,服务业增多,厂商也增多,那么生产性服务业推出的服务就更多了,供给随需求变大。
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就是工业和服务业。工业的需求一方面来自海外,产品要销售到海外,必须提供物流等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内需市场也亟待开发。90年代时,上海的人均GDP只有1000到1500美元左右,现已接近15000美元,但人的基本需求都是一年5000美元,剩余收入促使消费水平提高,便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开发。人均收入越来越高,内需就越来越重要。厂商多了,一定要找生产性服务业,由此形成工业链关系,一层带动一层,工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又与人均GDP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会遵循经济规律和全球潮流不断增长。
记者:十年后,上海会怎样?
叶嘉安:上海可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上海现在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其阻力源于中国外汇市场的非浮动性,得不到国外的投资。但是上海作为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已经做得十分出色。
我们很难对世界下定义。美国是不是世界?但纽约就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国力强盛,其本土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中国现在还无法与其相比。如果有一天美国不是世界了,而中国的人均GDP从3000美元上升到10000美元左右,那么中国就是世界了,上海就是世界金融中心了。最重要的是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
我们现在习惯了一种快速的增长方式,但奇迹不是永恒的。我们可以花更长的时间,不介意慢慢来,发展得太快没有好处。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增长达到了三位数,但土地利用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赶不上,2000年初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上海照现在的速度发展没有问题,不必追求百分之一百的增长。
叶嘉安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家。197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地理及地质系,现任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研究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科院地学部首位香港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