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杂志执行主编
由于行政主导,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在缺少的是人才。
记者:刘晓
记者:谈谈您在论坛上发言的“中国文化体制转型的若干问题”这一论题吧?
贾宝兰:关于这个主题,可能大家一般都不是特别了解,首先关于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大家就难说清楚。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在他们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英语为Culture Industry,直译为文化工业,但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各个国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一定义下包括的产品传媒有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属于文化产业。
在2003年9月,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里是指广义的文化。主要有三种类型:意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比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比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比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2000年10月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里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并把文化产业纳入市场化建设与管理的轨道。这里,文化体制转型成为以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这之后,文化单位开始了由事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型的过程。真正启动的时间是2003年。目前为止,我国的文化体制转型已经大体完成,但基本是政府主导型,自上而下的转型。
去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未来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方向。这个决议与十五届五中全会不同的是,发展文化产业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提下提出的,同时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寻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里这个决议里,很具体的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了文化产业其内容包括文化艺术及相关产品及其服务,服务里面包括娱乐业。
记者:您怎样看待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现今的状况呢?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
贾宝兰: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是个大趋势,是迟早的事情。在工业化时代,文化的产业化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是,我觉得有些因素如果我们不能充分的重视,那么它们就会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比如:
一是体制性障碍。即二元管理模式。虽然文化事业单位已经转企,但从思维模式到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管理。典型的是行政化管理,行政管理人员主导企业,而不是专家主导。这在企业的运作上必然与市场存在一定的反差,甚至制约企业的发展。
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滞后。以出版业为例。朱镕基时代修改制定的《出版管理条例》在转轨后的今年才重新修订,但修订后的出版管理条列与当今的文化产业化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我们对市场的开放还仅仅限于发行业。其实,许多的“工作室”早已以合作的方式和出版社合作,并且有些工作室出的书相当不错。
记者:关于中国体制改革的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
贾宝兰:缺少人才与人才培养机制。由于行政主导,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与人才的培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在缺少的是人才。
另外由于现在的考评机制多侧重于数量,加上对知识产品的不重视,我这里主要是指对知识产品的报酬十分低,加上整个社会的浮躁,因此,多数知识产品知识含量低,大量重复,缺少原创。尤其在出版。过去经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已经不多见。
再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但相应的股权问题没有解决。至少没有从法律上没有予以解决。这也是法律制度落后于转企的一个例子。所以,有时和圈内的朋友聊天,我说对“国退民进”我是有看法的。不是不应该,而是应该怎样“国退民进”的问题没有解决。事业单位原来也是国家的,股份公司后就应该国家、集团和个人都有股份,享受红利,否则,全民企业最后成为一部分人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多数人的一种掠夺。
记者:您畅想的十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贾宝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除此之外,还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只要我们的制度设计的合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觉得信心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贾宝兰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