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我们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是需要西方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的治疗技术和慢性病防治理念都不比发达国家差,我们可以在做好自己的情况下,帮助一些国家推进防治计划的进行和诊疗技术的优化
记者:韩沁珂
记者: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已经过去将近十年了,近十年来中国人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情况有哪些显著变化?
孔灵芝: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慢性病持续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现在能做的是通过防治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推进,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以达到尽量减缓增长速率的效果。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城市和贫困农村地区调查已经结束,今年完成农村地区调查后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记者:为在社会范围内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卫生部针对不同群体倡导了很多活动,如:社会上的步行日、大学生群体的长跑运动,白领阶层的双鞋活动,那现在有没有一套可以衡量这些倡导性活动的实际效果的具体评价体系?
孔灵芝:应该说现在还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我们倡导的这些活动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主要是从2010年开始,在疾病预防上的成效还是要过几年才能看到,不过这些活动推广后还是能够看到社会上一些观念的改变。提倡步行日的成效最大,现在很多民众都把步行当做是一种运动休闲方式,甚至是出行方式。2010年作为卫生部“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形象大使的白岩松联合胡杨、姚明等30多位政协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正是设立5月11日为“步行日”的议案,号召民众“吃动平衡、走向健康”预防慢性病。从健康生活观念的改变和政策领域双管齐下,激励公众自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者:十二五计划以来,“顶层设计”一词成为政治热词,您怎么看待慢性病防治中的“顶层设计”?
孔灵芝:我理解的“顶层设计”就是政府部门不仅要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应对措施,更要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制定出一个基本框架来指导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进行。这个框架一方面是要想到未来慢性病继续快速上升,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提前做好规划;另一方面是要从政府角度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毕竟慢性病防治不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这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整个政府机构甚至是全社会的工作。其实现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最新的顶层设计就是2012年卫生部联合15个部门公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里面提到的21个目标、三个原则、、七种策略措施、五项保障 就是未来几年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纲领。
记者: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中有一部分具体介绍了不同部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责任,但是怎样才能把多个部门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协调工作呢?
孔灵芝: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现在已有的经验就是不要总是空讲道理,而要把事情做到实处。当卫生部把慢性病防治落到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上并就此提出详细的方案时,其他部门就比较容易在这个具体方案中找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其实不只是慢性病防治,公众健康宣传也是这个道理。拿卫生部和山东省省部共建的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来说,卫生部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后,山东省各部门都有相应的措施出台,省质监局制定了新的“鲁菜”标准,商务部引导商品销售企业设立低盐食品专柜,宣传部门配合进行主题宣传活动。教育部门则将低盐膳食和高血压防控知识纳入学生健康教育和家长健康知识培训中。还有部门的领导在闲聊中提起,在推进慢性病防治过程中,部门间的党群关系也变好了,每天一起做工间操锻炼,上下级间的沟通机会也多了很多。
记者:大部制改革后将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职能并入卫生部,这对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孔灵芝:把计生委的服务职能并入卫生部,对公众的全生命过程进行呵护,更有利于促进公众健康。
记者: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媒体除了提供一个宣传平台还可以做些什么?
孔灵芝:慢性病预防主要是指针对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太重要了。一对一的精细化管理成本较高,重点是用在病人身上,而在对大众的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降低整个群体的风险的任务还是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媒体在慢性病传播中主要应起到整合和解释的作用,将专家们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用公众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来传播。但是现在媒体自身的医学或专业素养还不足以完成这样的工作,所以卫生部还有一个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主要是派出专家有针对性的对参与健康知识传播的媒体人讲授专业知识,让他们参与到卫生部组织的一些深度调查中,并且由专家对他们进行考核,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报道而不仅是拿着新闻通稿直接报道。我们也会对科普宣传中表现出色的媒体进行奖励。
记者:您在演讲中有提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那哪方面的支持是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呢?
孔灵芝:中国在疾病治疗手段和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上不比发达国家差,所以我们期盼的国际支持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重视慢性病的国际氛围,确切地说,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组织或国家间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对慢性病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知。2011年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关于慢性病防治的高级别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要求在慢性病防治中各国政府要承担首要责任,把维护公众健康细化到各部门的职责中去,同时也要求社会承担起必要的责任。这是联合国从成立到现在,继AIDS之后第二次专门针对某一种疾病召开专门会议,这说明国际社会对慢性病的全球性防治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这是好的趋势,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能越来越重视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这样对我国的防治工作能起到一个极好的外部推动作用。
记者:对于整个亚洲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国能做出哪些贡献?
孔灵芝:中国在亚洲慢性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大是机会也是负担,具体到慢性病防治上,可能负担的成分更大。我们要做更多的工作,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完成慢性病的预防、筛查和治疗。虽然我们做了很多,但目前效果还不明显,中国人口占亚洲人口三分之一,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为亚洲慢性病防治工作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不过,我们也会对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一些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说句实在话,中国的慢性病防治从技术还是指导理念上讲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我们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 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有资格提供技术和观念上的输出的。
孔灵芝简介:
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现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副研究员。分管慢性病、营养、精神卫生和口腔卫生工作。长期从事营养与慢性病相关政策的研究及管理工作,组织领导多项国家级慢性病防治规划、规范和指南的制订工作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